隨著新課標的深入實施,教師必須針對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創新措施,不斷加強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為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和語文教學質量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不斷地嘗試課堂閱讀教學的創新。
一 激發學生課堂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
小學課堂40分鐘,如果教師講得多、分析得多,留給學生的讀書時間就少了,經常會出現學生學完課文還讀不通課文的現象。長此以往,學生還會產生惰性心理,只接受老師上課給的知識,對課文沒有自己獨立的體驗和感受。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摒棄那種從頭到尾的串講串問,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閱讀、去思考,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閱讀狀態,加深理解和體驗,這樣學生便能從被動地接受中解脫出來,回到應有的主體地位,真正“動”起來。如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針對“除了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種‘美麗’表現在哪些方面”這一問題,同學們展開了積極的探究性閱讀。發表個人理解和感受時,有的說:“居里夫人的美麗表現在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著的追求”;有的說:“居里夫人的美麗還表現在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有的說:“居里夫人夫婦千辛萬苦地尋找新元素,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讓科學為人類造福,有遠大的追求目標”;還有的說:“居里夫人的每一項榮譽都是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她卻視名利如糞土,一心只想著科學研究,直到逝世,這種在名譽面前淡薄也是一種美麗”……學生們的思路打開了,思維“動”了起來。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發展求異思維。這樣,學生與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就會敞開心扉。正是在這一系列的閱讀實踐中,使得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實踐了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二 激發興趣,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其思維在其間任意馳騁,融入閱讀實踐之中,“悟”出文本要表達的情感。如教學《北京的春節》時,播放動漫童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謠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并能從童謠中去探究文章各個時間節點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一文時,我設計播放兩個課件:課件一為蒙古包、皖南民居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等,這些五花八門的房子,展示的是一幅幅綺麗多彩的中華民居風貌。學生被眼前古樸自然、多姿多彩的民居深深地吸引住了。課件二是展示永定學生耳熟能詳、朝夕相處土樓風光圖片,錄像,學生身臨其境,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情境學習中,產生了迫切地了解客家土樓歷史和文化求知欲望,頓時進入了學習情境,為感悟課文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 以文本為導向,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新課標》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無疑指明了只有多讀書,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在語文課上,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受到的情感熏陶、獲得的思想啟迪,并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文,課文運用了“謝皮羅教授發現洗澡水的漩渦和地球的自轉有關,波義耳偶然發現鹽酸會使花瓣變紅從而發明酸堿試紙,奧地利醫生發現兒子做夢時眼珠轉動”三個典型的事例證明觀點。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想象,在日常生活之中,你有什么發現?這些發現能給你帶來什么樣的啟發和感悟?學生興奮不已,紛紛發表個性見解,繼而交流了他們各自在校內外的發現——“我發現了騎自行車上坡走‘之’字形路線更輕松,在騎自行車上坡時,我決定采用這種方法,還有在‘詹天佑’一課中,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就是根據這個原理。”“我發現了學校的圍墻角的芙蓉樹早上開的花是白色的,傍晚變紅了。這現象一定和陽光有關系,我要上網查查。”“我發現了稻田里的青蛙只是吃活動的蟲子”……學生創造的火花迸發出來了,匯成了一首首優美動聽的童年詩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發揮,并在學習中感受到了創新的成功和喜悅。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