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物理概念教學中,必須要把物理概念講深講透,讓學生真正理解,否則學生做再多的練習題也難以達到教學目的。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四個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物理 教學 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141-01
一 教學中使物理知識、概念聯系生活實際,以提高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進步的重要前提。課堂上結合學生熟悉的一些物理現象和具體事實引入概念,可以使學生感到較為親切和自然,有助于對那些不太能夠形象表達概念的理解。例如,關于“力”這個概念,不要一來就讓學生去背“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而是可以從生活中“推”“拉”“提”“壓”等現象引入;“慣性”概念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中汽車剎車時的滑行、跳遠沖刺等現象去理解。
概念的講授切忌空對空,單純地強調物理知識的記憶而忽略它們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甚至把物理講成了數學應用題,使學生感到枯燥,在獨立解決物理問題時感到不知所措。時間長了,會對這門課失去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物理概念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科學世界,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二 數學是物理教學的基礎,借助數學知識構建完整的概念結構,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系統理解
要使學生完整地理解一個物理概念,除了掌握它的定義,還需要掌握它的數學結構以及認知結構。物理學從發展之日起,就與數學學科緊密結合,數學知識為物理學的發展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為物理概念的量化和發展提供了保障,因此,掌握物理概念必須要先研究與之相結合的數學問題。而一個物理概念在物理世界中并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要和一些物理規律、物理方法產生密切聯系,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建立概念的知識結構,有效地掌握物理概念。
例如,在學習“功”這個概念時,除了知道它的定義“功是力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一段位移”,還需要了解功的數學構成。功的定義式和數學表達式都是用數學公式表示的,關鍵要把公式中各個量的物理意義理解透,把物理和數學結合為一體,尤其是討論功的變化,再利用數學知識得出正功、負功。而功的知識結構里包括功率的概念、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功能關系等。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慢慢深入。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逐漸完整地掌握功的物理意義,才能從容面對相關的習題。
所以,我們在進行某個物理概念的教學時,并不是一兩節課就能完成的,一個物理概念可能需要貫穿整個章節。作為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去幫助學生建構一個全面系統的概念結構。
三 注重滲透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一個物理概念的形成必有與之相對應的科學研究方法,而這種科學的方法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展現出來,學生才能看到科學方法是怎樣得出的,從哪些方面考慮,用些什么具體方法解決。如果不親身經歷,目睹這種探究的過程,就不易發現其中的關鍵所在,理解上就又容易出現問題。
例如,在“功”的學習中,首先要對很多的例子進行理解分析,給出功的定義,在這里就用到了分析和總結的方法。在由功的定義發展到功的計算公式的過程中,則用到了數學方法,涉及力和位移的矢量分析方法,在變力做功的學習中則用到了“微元法”和“曲變直”方法等。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這些研究方法的教育。因為研究方法與一般的科學知識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質世界本身,而是人類認識物質世界過程中的一些步驟和方式,是極度抽象的。我們不能寄希望于將各種科學方法的要素集中概括起來,系統地告訴學生,這是不科學的、也很不現實,只能通過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
四 結合學生人群層次不一的實際情況,加強對概念理解的引導和鞏固
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學生有所提高和進步,并能順利地解決物理問題,那么鞏固和深化就是概念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學生知識水平有好有差,教師要富有耐心,引導梳理出正確的知識體系,這才是教學的首要目的。
例如,在剛建立功的概念時,學生理解了功的計算W=FSCosθ和W=Pt的物理意義,在建立動能定理后,明確合力做功使物體的動能發生改變,從而把功的過程量與運動的狀態量聯系起來。結合重力、彈力、摩擦力做功的具體特點,明確不同性質的力做功與路徑的關系不同。隨著學習內容的豐富,知識的積累,學生的不斷努力,不斷地豐富對功概念的認識,從而尋求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概念的建立是隨著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深度的提高不斷進步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不斷加強和深化的過程。
總之,重視物理概念的教學是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我們不能簡單地只以考試為目的,大量做題,忽略學生的理解,讓學生死記硬背,抑制學生的創新性。我們必須從學生實際狀況出發,從實際生活現象出發,以實驗為基礎,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取學習動力,自主處理觀察得到信息,自主歸納,引導他們建立起正確的認知體系,從而提高物理概念教學的效果,達到遇見問題能多變通、自主解決問題的目的。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