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主學習的教學是指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運用探索性學習的態度和創新精神,發揮自身的優勢和潛能,自主獲得知識和創造的本領,使自身的素質得到優化,充分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以初中化學為例,探索如何構建自主學習課堂,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構建 初中化學 自主學習課堂 認識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142-01
指導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更新觀念,確立以發展學生能力的教學目標,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學生的學習具有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構建自主高效的化學課堂,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 深度挖掘教材,豐富教學內容
傳統教學方式下,教師皆是沿用教科書為主導的教學方式,也就是通常說的“教教科書”。這種教學方式顯得古板,課堂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在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不僅要學習教材上的內容,還要養成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分析思考的能力。
教師要在深入研讀課本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合理結合生活實際及科技進步,及時收集補充有意義的、切合實際的素材,讓學生在積極的思考和自主的分析之后,學有所思、學有所獲。比如,教師在教學燃燒、緩慢氧化一節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啟發:(1)結合草船借箭的故事,讓學生分析這個故事,并透徹地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2)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接觸到燃燒的知識,如家里用的煤,讓學生分析從煤球到蜂窩煤的變化,就是氧化的過程;(3)學生要掌握社會對火災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節約社會資源,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
二 注重學法指導,實現有效教學
初中階段,很多教師以及學生對自主學習并沒有全面的認識。在他們看來,自主學習就是教師在課堂上簡單地提出幾個問題,然后學生對這些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進行簡單答復,或者是教師簡單地設置幾個實驗或請所謂的“專家”展開幾場可有可無的講座的過程。這種錯誤的認識,使教師放松了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學生也忽視了對自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使自主學習流于表面。
在化學的教學中,也存在很多的形式主義,教師美其名曰主張自主學習,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實際教學中卻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這類教師實驗失敗的原因主要包括:(1)沒有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只有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并真正掌握所學知識。(2)沒能將自主學習與實際生活現象相結合。化學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將化學知識與實際相結合,學生能夠更深刻地記憶化學知識,最終提高化學成績。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適時的指導。如教師在教學溶液一節時,應向學生介紹基礎知識,如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等,接著才向學生介紹有一定難度的知識,如溶質的質量分數。在不斷的遞進中,學生才能真正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并跟上教師授課的步伐。此外,在簡單知識的授課中,教師應努力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愉快地進行學習,最終達到教學目標。
三 鼓勵置疑問難,促進自主發展
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會變成不可協調的矛盾,最終阻礙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但是,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很多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要么獨自思考,要么就將問題擱置一邊,最后成為不能解決的問題,學生這種對待學習的態度必須取締。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它告訴教師必須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只有在不斷的質疑和解疑中,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但是,中國一直沿用的都是教師提問、學生解答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種種束縛下,不能有效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以及創新能力。質疑作為一種創造性思維,比解疑更重要,教師要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提問,并在不斷的提問中提升自我、主動發展。
教師要想不斷地鼓勵學生并促進其發展,就必須確保學生在教學中敢疑善疑。如教師在教學酸和堿一節時,可以在課前向學生簡單地介紹常見的一些酸和堿,在學生對基礎知識有一定理解時,讓學生自讀有關酸堿反應,然后,學生在自讀的過程中要不斷提出問題,最后,學生和教師一同解決這一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中國教育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化學作為一門實用的、符合實際需求的學科,它需要學生以及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以及精力。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要想學好化學,學生必須找到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并在學習中培養自主能力。
參考文獻
[1]藍蓉、楊守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旬),2010(7)
[2]常懷利.淺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科技信息,2010(17)
[3]李仕平.如何培養高中生的化學自主學習能力[J].法制與經濟(下旬),2010(9)
[4]李媛媛.初中化學數字化資源應用現狀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