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快樂為根本”是高效課堂的中心,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課堂氛圍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樣既獲得了大量知識,又鍛煉了各種能力,還能培養健全的人格,這是每一位教師夢寐以求的。在教學中怎樣采取有效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效生物課堂呢?以下是本人在實踐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一 關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概念
因為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之一,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所以學生頭腦中的對生物學知識已有的概念應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概念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教師只有切實地了解并尊重這些想法,才能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針對要學習的內容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回答,了解學生已有的想法。如七年級下冊《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共同認識呼吸道的組成之后,教師提問“對于呼吸道的這些組成器官,你有哪些了解?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學生說感冒會鼻塞、打噴嚏、流鼻涕,鼻子不通就呼吸困難;鼻腔里有鼻毛,可以擋灰塵。教師就借機引導:“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能阻擋灰塵的只有鼻毛嗎?呼吸道就是讓氣體清潔嗎?”來啟發學生思考。
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弄清了這一點后,才能進行相應的教學。由此可見,前概念是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在教學活動前教師要給予合理的重視,并在此基礎上開發教材,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體驗往往是由具體的情境所決定,生動良好的環境對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創設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面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借助實物或從學生活動、實際生活體驗等方面創設情境,調節學生的興奮中心,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其自覺地成為學習的主人。
從實物入手,如八年級上冊《真菌》一節,教師用一盆特殊的盆栽——蘑菇導課,然后設問“仔細觀察這盆盆栽,有沒有特別之處?”學生會發現,養蘑菇的“土壤”竟是木屑。進而引發思考“為什么不是土壤?蘑菇需要木屑里的什么物質?”實物展示直觀性強,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球,調動了其積極性。
從實際生活入手,生物界如此豐富多彩,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比比皆是。如夏天新鮮的果蔬易腐爛,放到冰箱里可短期存儲;植物移栽時要剪掉部分葉片,根還要帶一坨土;我們長得和父母很像卻不完全一樣;不吃早飯第二課下課就會感覺頭昏、無力;我們每天都要靠吃食物、呼吸來維持生命等。還可以從順口溜或俗語入手,如蜻蜓點水;落葉歸根;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樹底下好乘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或從已有的相悖觀念入手,如糞便是排泄物;肉質可食的果皮叫果實(如蘋果可食用,實際是果實的果皮部分);自然界中水都是從上往下流,只有在生物體內是從下往上流;還可從意想不到的數據入手,如小腸的長度,相當于人體長度的4倍,小腸絨毛使小腸表面積擴大了600倍,總表面積比一個排球場還要大一些;玉米植物成熟區每平方毫米有425根根毛;人血管的總長度超過10萬千米,可繞地球兩圈半……這些數據會帶給學生強烈的沖擊。
生活中的生物學實例以文字、圖片、視頻、表格等多種方式呈現,這些事實無須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作為鋪墊,因為從生活中來,更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啟發他們主動去思考,進而深入理解隱藏在大量事實背后的抽象規律和原理。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以輕松解釋這些事實現象,靈活地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生活。
三 多給學生動手參與實驗的機會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提倡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創新。實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地放手,讓學生成為探究學習的主人。
如在七年級上冊練習使用顯微鏡一節,學生急切地想使用顯微鏡觀察微觀世界,但前提必須掌握規范的操作方法。教師在強調幾個重要的注意事項后,可讓學生結合書中的介紹先自學顯微鏡各部分結構和功能。學生個個興趣盎然,思維活躍。有的用手摸摸這兒能動,摸摸那兒能轉,這些部分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有的拿出顯微鏡后急不可待地朝著空的目鏡筒里望,結果什么也沒有,裝了目鏡還是看不見東西,為什么?疑問促使學生主動尋找答案,很短的時間他們就把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基本掌握了。教師再將各部分結構按功能劃分進行詳細講解。確認學生對結構功能已掌握后,發放玻片標本,讓學生嘗試觀察,有偶然看到的,也有按照書中介紹進行操作,短時間內看到的還是極少數。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分析視野漆黑、看不到、看不清等現象的原因,讓學生理解顯微鏡的光學特性,同時思考操作的規范性。幾次嘗試后,教師引導總結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步驟,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師要充分利用實驗課來激起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主動用眼觀察、用腦思考、用手實踐、用語言表達。通過自己的思維和實踐完成對知識的探索和科學方法的掌握。
四 設計課堂練習,保證課堂效率
課堂練習是師生之間學習情況的一種快速反饋,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環節。教師應發揮主動性、積極性,認真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充分了解學生、深入細致思考,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性地設計課堂練習。提高生物課堂效率的練習題應注重生活化,突出層次性和形式多樣化。
知識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學生學習生物學就是要應用到將來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去,注重生活化的課堂練習,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他們正在學習的生物學知識的價值,從而體驗到學習生物學的樂趣與價值,增強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技能的信心和動力。如學習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后,可以布置學生把自己經常食用的食物根據主要營養功能進行歸類;學習水中生活的動物后,提問學生思考買魚時怎樣判斷魚是否新鮮;學習細菌之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夏天沒洗的衣服容易長毛,夏天第二頓的食物一定要熱透后再吃。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可以給學生帶來榮譽感和學習生物學的價值感,從而促使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生物學。
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題時應根據學生水平的差異,設計不同難度層次的練習題。分層練習題可分為基礎題和提升題。基礎題為緊扣教材內容的識記性題目,以給大多數學生熟練掌握、內化知識為目的。提升題有靈活性、綜合性,“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題目,重在培養和提高對知識的實際運用和遷移。同時課堂練習題的形式要多樣化,題型上有選擇、判斷、填空、簡答等,從組織形式上有口述、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競賽等。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組織小組競賽的形式比較好,首先根據內容將練習題分為基礎題和提升題,賦以不同的分值,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再細化為每小組個人必答題、選答題和搶答題等。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積極性高、參與性強。分層習題與小組合作競賽結合,使每位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收獲,同時也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古人有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實現高效課堂,關鍵是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多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經常給予學生表揚,可以使他們增長信心從而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學習能力。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教師要從個人、學校、學生的實際出發,潛心鉆研,揚長避短,使我們的課堂成為真正自主、快樂、高效的課堂,讓學生在快樂中高效學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穎之、劉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記憶事實向理解概念的轉變[J].教育學報,2010(1)
[2]肖萍.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優化生物課堂教學[J].華章,2009(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