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導入得法,可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扣住學生的心弦,激勵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探求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課堂教學 導入 教學效果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183-01
新課程的導入是課堂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只有掌握導入新課的方法與技巧,在教學中靈活使用導課方法,才能更好地發揮導課的作用。新課導入得法,能夠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探求心,更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課導入要有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和簡潔性,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最終啟迪學生的學習思維。
一 小實驗導入新課
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用跟日常生活相關的小實驗導入新課當為最佳方案。如在化學起始課中,教師可以在一開始就做幾個小實驗,如白紙現字、點火燒出蛇、一觸即發等。這些簡單的實驗,能很容易就抓住學生的好奇心,順勢引導他們觀察、思考,那么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被調動起來了。化學實驗中的演示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的常用手段和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真實、形象的教學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學知識的直觀效應,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學生的高度注意,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例如,在講授“鐵及其化合物”前,用三氯化鐵溶液畫一朵玫瑰花,晾干后玫瑰花呈淡黃色,上課時,用噴霧器將硫氰化鉀溶液噴到玫瑰花上,黃玫瑰立刻魔術般地變成紅玫瑰,在學生的一片驚嘆聲中,教師板書“鐵及其化合物”,開始新課教學,這樣一來,整堂課學生就會興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當講到“鐵的化合物檢驗方法”時,學生恍然大悟,成功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二 抓復習導入新課
無論哪個學科,其先后的知識點都會有很強的連貫性和延伸性,教師可在檢查學生復習鞏固舊知識的同時不知不覺導入新課。這種導入方法的最大好處在于幫助學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懼,因為是在不知不覺中導入,對新知識的畏難心理也就不會產生了,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時既有了思想準備,又有了知識基礎,學習起來輕松自如。例如在講“氯氣實驗室制法”時,可以由復習提問“氯氣的性質”內容開始,再巧妙地把話題轉移到它的制取上來。以復習舊知識為橋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該方法運用得當,既復習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又降低了新課的學習難度,課堂效率能夠大大提高。
三 講故事導入新課
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他們那個年齡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教師在教授一個新的知識點時,如果能夠把需要講授的內容適當故事化,也容易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金屬材料”這一課時,可以通過講兩個故事引入:(1)1912年,英國斯科特探險隊在去南極的途中,因為天氣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柴油已經漏光了,探險隊員全部被凍死在南極冰原。原來裝煤油的鐵桶是用錫焊接的,而錫卻莫名其妙地化成了灰。(2)1867年冬天,俄國彼得堡海軍倉庫的大批錫磚,一夜之間不翼而飛,留下了泥土一樣的灰色粉末。講完后,讓學生猜猜其中的原因。在學生在百思不得其解時告訴他們,這是由于不恰當地使用金屬而導致的,從而引出課題。
講故事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步入學習佳境。
四 新聞導入新課
人類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因此在課堂上適時地引用生活材料對于化學的教學而言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策略。例如,氯氣一課就可以不失時機地將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搬上課堂,可以說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良方。將新聞材料2004年“重慶開原化工總廠特大氯氣泄漏事故”與“2005年3月29日發生在京滬高速淮安段的液氯泄漏事故”通過視頻材料加以搜索整理就可以讓學生直接從錄像剪輯中觀察了解氯氣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以及對動物、人體危害等方面的知識,這種活生生的案例給學生帶來的生活積累和感悟,要比課堂上單憑教師的說教甚至是“危言聳聽”要好得多。如“神舟六號”成功飛天,可與過氧化鈉做供氧劑相聯系;煤礦瓦斯爆炸事件可與有機氣體的性質相聯系;在與“非典”、甲型H1N1流感抗爭時,可傳授消毒劑原理等;講解“乙烯和烯烴”時,可以通過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頒發引入新課。
導入新課要恰到好處。這里說的恰到好處應該把握三個原則:一是要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二是語言表達要言簡意賅思路清晰,三是要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教無定法,教師采取何種方式把學生帶進新的知識殿堂,其實并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可言。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開始課堂教學的較短時間內,能否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并運用簡練的語言、板書或事例等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要講的新課上來,這對整堂課的教學效果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