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先生的作品不僅涉及范圍廣,而且類型多,曾經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魯迅的作品以國外小說文體藝術和中國傳統擬話小說結合,往往主體豐富。本文以魯迅小說中的敘事意象進行研究,從多角度探究魯迅作品的敘事藝術。
【關鍵詞】魯迅小說 敘事意向結構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7-0194-02
敘事家們相信,他們也能像語言家一樣在眾多的故事內容中簡化出一套形象的規則,把豐富繁雜的小說情節總結成一套基本結構。在羅鋼的《敘事學導論》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小說與西方敘事學存在著很大的矛盾。語言學是西方敘事學小說中的一種形式,是將所有抽象或概括的世界小說作品利用一種固定的結構模式展現出來。魯迅的小說完全與之違背,他的作品不是一種結構模式而是一種語言形式。魯迅的作品中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和散文以及翻譯作品,對我國“五四”運動之后的中國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印象。毛澤東同志曾評價魯迅先生是無產階級中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所謂敘事學,屬于一種抽象性的文藝學研究范疇,而新時期的魯迅小說是針對性的文學批判。文藝學研究把目光重點放在小說的異中求同,而文學批評的焦點卻放在同中之異。魯迅先生的小說中,對敘事意象的運用可以說是極具中國本土化的特征,充分體現出敘事作品的實話程度。細細品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我們便會發現,意象是中華民族極具廣策的敘事方式,隨著歷史的變革,接受著時代的歷練,在外來新事物的沖擊下,不斷豐富自己的形態,深化了原意象的深刻含義。不僅創造出新的意義形態和多種意象組織,也在歷史的長河中代表了民族、時代的思維優勢,將敘事作品詩意化、精致化。魯迅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奠基者,其小說創作的探索精神,能充分表現出魯迅本人在藝術形式具備的創造力,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新小說形式的開創者。
一 魯迅的主要成就
1918年,他首次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中國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的發表不僅奠定了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更加推進了現代文學的發展。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于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和思索。如果按時代來劃分他的作品,可以分為三個:《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他的小說不僅僅給中國文學帶來巨大轉變,同時還開創了現代文學小說發展的新格局,拉近了和世界的距離。
二 魯迅小說的敘事基本手法
敘事簡單的說就是對故事的描述,在文學和符號學等領域演變為相當重要的概念,并發展成為了敘事學。在文學寫作用語中,敘事就是指通過短文或詩歌的形式來敘述一個事件,這個事件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要按照某種特定的次序講述事件的前后連貫事件。在魯迅的小說里,對于動物的意象與植物、天象等相比似乎更具穿透力。如在小說《藥》和《兄弟》中,利用烏鴉的動物意象所描述出來的情節,總是讓人感覺毛骨悚然。通過這樣的意象敘事,讀者輕松地理解比喻意象,從而體會到作者要表現的內涵,“烏鴉”在魯迅的筆下,利用人們心里對烏鴉的印象又添上新的意義,令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藥》為例進行分析,這部小說所講述的就是辛亥革命之前的封建社會現狀。當時的社會背景就是:封建勢力猖獗,人們群眾勢力軟弱,思想處在麻木狀態,沒有反抗自救的精神,不懂得革命的意義是什么,行動的目標又是什么。在這個社會狀態下,魯迅先生通過描寫“人血饅頭”為藥的意象,利用“血”對人們心里產生的沖擊,充分將當時的社會背景凸顯出來。魯迅先生將“烏鴉”“人血饅頭”等多元化的意象,在表現其小說的基本思想和價值外,利用人們對事物想象力創設出虛與實完美相融合的意象。他通過豐富的閱歷以及藝術感染力,來達到“象外之象”的小說境界,其所創作的作品不僅受到當時人們關注,更是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瑰寶。
在對魯迅小說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們對魯迅文章表達的政治思想研究較為注重,很少有人提及魯迅的敘事理論。許欽文先生在對小學教學的研究《魯迅作品的教學》中,曾對魯迅的小說敘事意象略有提及,不過,他所提及的魯迅敘事手法也只是針對部分敘事藝術,如對人稱和敘事順序的關注,而對于這些敘事藝術也實施作為一種教學技巧并沒有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而其作品對魯迅的小說敘事意象更是缺少深入的思考。在語文教學中,對故事的敘述理論仍然還是停留在對人物、情節和環境三要素中。但在對新時期魯迅小說的研究中,在教育層面上已經逐漸開始重視文章的思想意義分析和藝術研究,同時,通過完成了相互貫通的研究模式,加強了對敘事要素的分析。后來,王富仁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綜論》中,也曾對魯迅先生的小說作品進行敘事方式和敘事意象等方面的研究,初步關注到敘事意象和當時反封建的主題聯系,且對魯迅小說作品中人稱形式與敘事順序的不同,但他仍沒有脫離將人物、情節、環境作為敘事的三要素來分析。
汪暉先生是最早通過敘事學、運用整體藝術框架分析的作者,其在《反抗絕望》一書中,利用大篇幅對中國新時期的魯迅小說敘事學進行研究、分析。同時,這本書還是新時期成功對魯迅小說敘事意象和理論進行研究的一部著作。除此之外,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不僅是對敘事學進一步的研究工作,更通過分析魯迅先生敘事的方式來研究魯迅精神結構的人生哲學,同樣,這也迫使許多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對理解西方敘事學進行逆向性改造。
汪暉先生在《反抗絕望》中對魯迅的敘事理論做出分析之后,陳平原先生也在其《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作品中,發表了針對中國小說里是的敘事轉變,以西方敘事學為框架進行探討。陳先生研究的重點對象是魯迅小說作品的敘事模式。顯然,陳平原先生也是對西方的敘事學理論進行改造的一員。我們將陳平原先生分析的敘事模式與西方敘事模式相比,西方學士認為的小說模式是一種決定著民族、歷史并且永遠處于一個靜態不變的模式,而陳先生所說的敘事模式則正好相反,他認為要理解成變動的一個小說體系,是伴隨著小說的發展而變化的模式。從研究方面來看,西方敘事學家的研究是對文藝學作出靜態、本質的把握,而陳平原先生理解的則是對小說的動態歷史描述。
三 結束語
意象是中國小說的首創小說模式,對于每一個具有獨創性文學家或思想家來說,總有自己所習慣的并且不自覺使用的意象,這是這些觀念的產生,凝聚起了獨特的世界。魯迅先生就是具有這些特征的中國新時期文學家,他所運用的意象,不僅充分反映著當時的社會背景,更成為一代代后人的啟示。因此,在研究魯迅先生敘事意象方面,仍然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羅鋼.敘事學導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2
[2]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