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暑熱時節,在高樓林立的城市“森林”之中,讓人更眷戀真正的山林,但“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佳境,離我們越來越遠。幸有茶佳人,蕙質蘭心,于錦官城內,置“蟲二”茶空間,獨辟一隅清幽。
季夏之末,茶空間主人丁小蟲,在窗前臺上設茶席:以形似群峰聳立的“沉香木”喻山,“山旁”一個古樸陶罐中插著白色茉莉,幾只茶杯連同杯墊皆為水墨色,右側一個石碗里盛了一汪清水。她為這一茶席命名為“水墨松間”,取“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意。茶席之外,案幾上擺了幾件插花,亭亭的白蓮,翠綠的蓮蓬,給夏季帶來絲絲涼意。而紅焰一般的向日葵,又體現出主人對賓客的熱情。一切備好,靜待友來,參加蟲二茶空間的“一蓮清悠”主題雅集。
午后,群芳如約而至,皆為窈窕女子,著旗袍或亞麻長裙,來客有紅雨、謹如、宛桐、玉岑、麗娜、小倩,加上主人小蟲,正是“蓉城七姐妹”。一舍之內,雖無山林流水,但取意造境,飲茶插花,撫琴作畫,足以暢敘幽情。
清茶一盞,風月無邊
“蟲二”這個名字,乍聽有些奇怪,其實這是一個字謎,“風月無邊”(即風月二字去掉邊框),便是“蟲二”。人生要想欣賞到無邊風月,何嘗不需要去掉束縛身心的邊框?心若不得自由,即便美景當前,也會視若無物。而擇一清雅茶室,坐下來喝一盞清茶,讓時光緩慢下來,在茶中沉靜己心,觀照真實的自我,正是除去束縛的便利之道,這許是茶道在當今社會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奈何現代人喜愛熱鬧,茶道也被演繹得變了味,更多時候,它成了一場表演。無論是找幾位漂亮姑娘盛裝表演沖泡,還是茶人儀式感極強地做完整個茶藝流程,似乎都是看比喝更重要。“蟲二”茶空間不同,她不輕浮,也不緊張,而是讓人自由舒暢。
主人丁小蟲極富情趣,茶空間之外的露臺上,手植茂木修竹,郁郁蔥蔥之間,設質樸桌椅,上放素雅瓷盤,盛清水,水上漂著數瓣白蓮,似小舟浮動,呼應“一蓮清悠”的主題。姐妹們圍坐茶席,于樹蔭之下,分享“蟲二”私房茶——野生紫紅。小蟲一襲白衣,坐于正中,為大家泡茶。并無多余動作,不過是自然地沖泡,分杯,請大家品嘗。野生紫紅來自云南臨滄古茶園中,古老淳樸,鮮花的香,茶葉的醇,被開水從歲月深處喚醒,緩緩飄逸而出,讓人漸漸忘記浮華喧囂,聞眼前悠悠茶韻,品古茶濃濃原香。
喝完三道茶,可以敞開心扉交流了,茶的感受,生活情感,歷史文化,皆可道來。謹如說得好,懂不懂茶道,并不重要,茶道宗師千利休有云,“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塵世偷來半日閑暇,友人相聚,品茗談天,更多求什么?
如此說來,天天喝茶的茶人是幸福的,心中總有一片清涼世界。茶人自然愛茶,“蟲二”的諸多私房茶中,有一款小蟲特別鐘愛的婺源黃菊。世人到婺源,只為油菜花,菜花早已謝盡的夏季,小蟲卻為了茶,千里迢迢專程到婺源當地尋訪,官坑源頭水澆灌的天然黃菊,如甘泉般清洌。小蟲引眾友入室,再飲一盞菊花茶。透明的玻璃公杯中,開水注入,干枯的菊花在水中慢慢舒展,再次綻放成一朵艷麗的鮮花。 如此一幕,本身就美麗到極致,何況茶湯緩緩變得清亮淡黃,那千米海拔孕育出的菊濃悠香,也開始引誘眾人味蕾,大家早已等不及,自己斟茶,聞香品飲。
撫琴畫竹,相映成趣
鐘情雅致生活的人,多半也鐘愛傳統文化。古時文人雅集,少不了寫詩作畫,“蟲二”雅集上的”蓉城七姐妹”,也各懷才情。品茗使人,該是施展才藝的時候了。
“蟲二”的主人丁小蟲,不僅愛茶,亦愛撫琴。茶空間內設有琴室,琴者素心,墻上掛著的是書法作品《陋室銘》,“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正是“蟲二”雅生活的寫照。移花木作盆景,蓄清水養池魚,蒼松流水盡在意間,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在斗室之內,亦可欣賞大自然的山林野趣,正合了琴室內的一副好聯:室有山林樂,人間天地春。
小蟲在琴前落座,正身寧神,雙手開合之間,空靈的琴聲汩汩而出,裊裊的琴韻悠遠,讓人不由得沉浸其中。姐妹中的玉岑本是畫家,在琴聲相伴中,磨墨鋪紙,揮毫作畫,濃淡輕重,運筆有度,小蟲兩曲古琴彈完,她已畫出一幅頗有格調的墨竹圖。不知是琴者為畫者伴音,還是畫者為琴者添色,從觀者的角度來看,兩位清雅女子,一室之內,撫琴畫竹,實是相映成趣。
一場雅事活動,是世俗生活的調味品,柴米油鹽之外,誰都會期許一次自由放松的精神享受。用玉岑的話來說,人生階段雖不同,生活狀態卻不變,可以相夫教子,更應有無所牽掛的自由。可以今朝有酒今朝醉,亦可心懷廣宇愛己及人。可以花間集續寫纏綿,也可素琴白馬縱橫四海。一場姐妹的聚會,一席雅致的茶席,花事未了,真情相依。這種感覺,正如“一蓮清悠”,縱然世事浮躁,也有“蟲二”這樣小而雅的清凈地,也有一群真心相交的知己,如此,便足以撫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