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生是一個“系統工程”,而正確的養生理念,堅定的養生信心,則尤為重要,這就要有一點“夸父精神”。
《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述了一個“夸父逐日”的神話故事。說的是夸父追逐太陽,及近,口渴難忍欲飲,將黃河和渭河的水都喝干了,還是不夠,便去喝北方大澤的水,卻不幸渴死在半路上。夸父臨死前扔掉了自己的手杖,這根手杖后來變成了廣茂的鄧林。
曾有人批評說,夸父太不自量力了,怎能去追趕太陽,與之較勁呢?
我不太同意這樣的觀點。
《山海經》講:“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六合,四方之下也。說明遠古人類,對大地和星空的觀察了解,還是很不夠的。尤其是對天天見到的日月,感到十分神秘和崇拜,視之為神。古人的直觀感覺,認為日月是從遙遠深沉所謂“大荒”的高山峻嶺中出沒的。《山海經》于此不乏記載。如:“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等等。因為日月出入于遙遠的大荒深山處,在古人欲知究竟的好奇心理,和窮究天人的精神驅使下,自然而然,便產生了“夸父逐日”的神話故事。日月被視為神,夸父也成為神通廣大的神人。因此古人將探索自然神秘的愿望寄托于夸父,夸父逐日也就順理成章了。
“夸父逐日”集中體現了古人探索自然、揭示自然神秘的渴望,更展現了先民頑強的犧牲精神。這種精神是極其可貴的。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科學才不斷發展,大自然的神秘才不斷揭開,人類社會才不斷進步,人類的希望和夢想才不斷實現。
回頭從養生的角度講,“夸父逐日”的故事告訴我的,人類的生存,首先在于了解自然,適應大自然,改造和保護大自然。養生是一個“系統工程”,而正確的養生理念,堅定的養生信心,則尤為重要,這就要有一點“夸父精神”。具備這種精神,才會遇困難逆境而不餒,臨疾病死神而不懼,生命之光閃爍,奇跡才會出現。
我在為成都中醫藥大學著名醫道專家張家禮教授新著《道家養生漫談》所寫序中說:個人養生謂之“小養”,萬眾養生謂之“大養”。該書以人為本,民生為上,天人合一。將較奧秘的道家養生理論、方法等加以闡釋介紹,提高世人對人生價值和養生理念的認識,選擇正確養生方法,以達到全民健康益壽的目的,此乃“濟世醫人”之道,功莫大焉。
夸父終究沒有趕上太陽,渴死途中,但他臨危還想做一件好事,扔下自己的手杖,化為郁郁蔥蔥的鄧林,造福后世千秋。夸父較之活了“八百歲”的彭祖,似乎更為人所贊頌,其精神永駐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