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要靜,身要動。”這是歷代很多養生家推崇的養生法則。古代流傳下來的太極、五禽戲等健身運動,當然是動靜結合的典范,但如果要找一種適合普遍人群、簡單易行的健身方式,應該是什么呢?答案是步行。
醫學界通過多年來對體力活動的形式、時間和強度的大量研究,發現走路是最簡單易行且經濟有效的運動方式。它不但不需要特殊技能或儀器,而且容易堅持,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不需要特殊的場地,受傷的危險很小,在各個年齡段、不同社會背景人群中均可以進行。
步行健身在國外早已流行。美國平均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參與步行運動,他們每周至少做二至三次步行運動。日本有些機關甚至獎勵職工步行鍛煉。一些歐洲人則喜歡在雨中散步,享受清新的空氣和有“空氣維生素”之稱的負氧離子。
然而在中國多數都市,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公交車、出租車、私家車迅速增多,人們走路的時間日漸減少。由于大眾化體育設施和鍛煉習慣的缺乏,很多都市人不可避免地患上“都市常見病”:體態發胖、疲勞乏力、神經衰弱。
事實上,行走是人的本能,人類的進化起始于直立行走,行走是一種擺幅運動,全身肌肉協調工作,能很好地促進血液循環。有人把雙腿看作人體第二心臟,俗話說:“人老先老腿,病從腿上來”。
在現代社會,雙腿的功能日益退化,因此要加強雙腿的活動,必須走起來。心血管疾病的大肆流行,就與國人缺少體力活動密切相關。盡管全球各國的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指南均強調了體力活動的重要性,但從實際情況看,改變靜坐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比服藥更難以改變的行為習慣。為此,2010年衛生部推出“吃動平衡,走向健康”運動,并將每月11日定為“步行日”,倡導民眾能多步行。
問題是,大多數人行走時,身體在走,心里卻想著別的事,身心常常是分離的。大腦中那些雜亂的思緒基本上不會產生行為后果,但它卻吞噬著我們身體的能量,消耗著我們的精氣神。本期專題將要介紹的49度走道,則強調身體在行走的同時,內心也關注于自己的腳下,思緒飛過,則由它來順它去,不主動去思考,始終將內心的注意力放在身體上,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樣就能做到身心同步地向前走,從而把大腦中的妄念降到最低,將大腦能量消耗減少到最低,營造出一種動態睡眠的狀態。
在大家的印象中,走路(散步)似乎成了老年人清晨和飯后的專利。其實社會上不少的中青年人,也開始越來越熱愛行走,行走漸成時尚。然而這種走,卻遠不是為了健身,他們有更深層次的追求。身心合一的走道練習,除了健康,還為了修正生活模式,走出好性情,走出快樂與智慧;熱愛戶外旅行的驢友,充滿朝氣,不懼挑戰,為了大美河山,更為了抽離慣性的生活;陳坤發起的“行走的力量”公益活動,在艱苦的環境中徒步,在靜默中與自己對話,在行走中獲取內心的力量;千里行腳朝圣的僧人,為了兌現諾言,懺悔業障,也為了行腳覺悟……
我們且將這些熱愛行走的人稱做“行男行女”,他們有獨立的思考,有鮮明的生活態度,把心與身體放在一起,行走,體悟,修正,讓自己活出更美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