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養生有數千年的傳統,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理應兼收并蓄。然而歷代養生經典和養生家,無不強調養心對養生的重要性。心藏神,養心實指養神,就是要調整心態。古人所說的神明為心,是指心的思維或者人腦的思維功能。中醫學認為心的功能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主持全身血脈的運行,二是主持整個人的精神思維活動。故有“心為十二官之主”的說法,表明養生首先必須養心的重要性。
養心是保持全身五臟六腑功能正常活動的基礎,如果心的功能不正常,就會影響到各個臟腑的功能,必將發生紊亂,氣血運行的道路閉塞,臟腑之間失去協調,整體性遭到破壞,損傷形體,人的生命就會遭到嚴重的危害。那如何養心呢?養好心后,關于飲食、運動等其它方面,又該如何來養生?針對這些問題,本刊主編、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馬烈光教授對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碩士研究生導師陳滌平教授進行了訪談。
馬烈光:陳教授好,我們都知道養心對養生的重要性,所謂“靜則神藏,燥則神亡”,那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養心?
陳滌平:您剛才提到了“靜則神藏”,就說明要養心首先要做到心靜。心喜靜,所以歷代養生家把清心寡欲、調養精神作為養生的主要內容。靜是一種心態,如老子所說:“致虛極,守靜篤。”是指不為名利困擾的自然靜,有助于神氣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因此,心靜則神清,心定則神寧,心虛則神浮,心安則神全,有利于身體健康。如果一個人終日心煩氣躁,顧慮重重,異想天開,想入非非,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一旦達不到個人的欲望,就終日心神不安,煩躁不定,焦慮失眠,精神衰弱,則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將隨之而來,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所以就需要我們調養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態。近年來國內外興起的“靜坐法”,確實可以驅除疲勞,消除疾病,恢復體力,凈化心靈,沐浴精神,是靜以養心的好方法。每天午后稍睡片刻、晚上靜坐閉目養神,元有利于神清心安。
其次是寡欲養心。少私,是指減少私心雜念;寡欲,是指降低人們對名利和物欲的奢望。中醫學認為,“妄私奢欲出于心”,奢欲不止則會擾亂精氣,不利于健康長壽。所以應避免外界事物對心神的不良刺激。在社會中,人與人相處,耳目接觸,都要反映在大腦里,從而影響心神。故而耳目清凈,不會讓煩惱的事擾亂心神,心情自然舒暢放松。凝神斂思,少私寡欲,并非無知無欲、無奮斗目標,也不是無所作為、虛度年華。而是指在學習工作時專心致志,設法克服困難,不斷進取,才能消除名利欲望,思想清凈,心神內守。在工作學習之余放松思想,聽聽音樂,看看報紙、電視,練練字等,自得其樂,興趣盎然,自可凝神定志,不受瑣碎煩事所干擾,有利于安定心神,此即所謂“動中求靜,以靜養動”法,這對那些離退休在家自我感覺無所事事的老年人尤為適合。
另外,潛心閱讀也能養心。作為一個現實的人,欲解除諸般煩惱,莫過于求知,而讀書則是求知的重要途徑之一。況且看書本身對身心非常有益,一是看書必須靜下來,沉浸在書海中,這時候人的思想無憂無愁、無悲無喜;二是身體坐直,有益于氣血調和及頭腦靜養,人體外在的營衛,內在的正氣互相調和,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馬烈光:病從心中來,人們已經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大多數亞健康狀態都和不良心態有關。“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變化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但七情過激超出了身體的承受能力,就會導致疾病發生。孔子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可見調心養心,豁達寧靜,是重要的養生前提。在此前提下,對于養生中大家非常關注的飲食,您有什么看法呢?
陳滌平:關于飲食,我的感受總結一句話就是:物以喜為補。經常有朋友咨詢我平時吃些什么“秘方”、“補藥”,但實事求是的說,我平時是從來不吃什么補藥的,俗話說得好:“藥補不如食補”,此話絕非妄言。關鍵是如何通過飲食達到進補,從而有益于健康呢?近年來,見諸于報端、電視等媒體的飲食養生知識可謂是“鋪天蓋地”,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令老百姓無所適從。
什么是“補”:所謂“補”,當然是補充、補其不足的意思,身體需要什么營養物質就補充什么營養物質。這就比如一個中暑或嚴重吐瀉的患者,身體最需要的是水和鹽,經過補液和補充鹽份就可以恢復正常;不吃早餐而出現低血糖暈厥的病人身體最需要的當然是葡萄糖,立即給予灌服適量糖水就可以恢復正常等等,諸如此類,說明一個道理,最“補”的食物往往就是身體最需要的東西。這從喜好上就能反映出來,人們則根據喜好攝入相應的必需食物元素,就能起到補益的效果,也可以說這是人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依靠這種本能,人們才能適應復雜多變的生態環境。古代陶弘景非常擅于養生,他曾說過:“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意思是,人若不渴而勉強飲水,會使胃部脹滿,若不餓時而勉強進食,則會影響脾的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損。
馬烈光:我很贊同您這一觀點,一個人對某種或某類食物喜好,通常表明機體需要該類食物,滿足了身體所需即為補。而對食品的喜惡,首先反映在“胃口”上。脾胃的消化功能對養生保健起到極重要的作用,中醫稱之為“后天之本”。如果對某種食品喜好,食后消化吸收良好,對機體自然會有好處。相反,如本身就對某些食品厭惡,食后脾胃不運,那就對身體不利。
陳滌平:對,比如少部分人不喜歡吃蔥啊、姜啊、蒜啊或香菜之類的調味品,盡管這些調味品在中醫看來都是“良藥”,陽虛寒盛體質或冬天寒冷季節,在菜肴中添加不僅可以提高食欲,還可以提高御寒抗邪能力,但這些人聞到或吃到這些食物就會感到“惡心”,當然也就談不上吃進口以有“補益”作用了。
入們對某些食物的喜惡也是人體自我調節的一種反應。比如肝膽功能不佳者多厭食油膩,食之則口苦、脅痛,胃寒者喜食辛辣,得寒則見胃脘或脹或痛。食欲是機體生理需要所引起的心理欲求,必需食物的獲得,既補充了生理上的需要,還滿足了心理上的欲求,有利于人體的心身健康。
對食物的個人喜好不能強求。一個人的飲食習慣是在相當長的時間漸漸形成的,既有種族、遺傳、氣候、環境因素,更有家庭及其生活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果已知明確與致病因素直接有關,最好順其欲求與習性,不要過分強調忌口,否則易造成生理與心理平衡失調而加重病理反應。來自不是同地區、不同家庭的人對食物的喜好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但各自身體都能健康的生存。盡管目前許多調查長壽人群的飲食習慣如何如何,長壽地區人群的偏好如何如何,我個人更認為結合自己習慣,各人的飲食按照自己的喜好、需求與習性選用則更有益身體。
此外,對于食物的忌口,要有辯證觀點。比如膽固醇對機體的利與弊,與人們的心理狀態與體質有很大關系,不可將所有高膽固醇食品均視之為大敵,不敢越雷池半步。過份講究飲食的宜忌,將自己封閉在單調乏味的食譜中,心理反而受到抑郁,同樣不利于健康。各人的飲食喜好常因人與時空變化而有較大差異,不可東施效肇,應采取“順勢平衡”進行調養。
當然,“物以喜為補”、“按需進食”是適應生理、心理和環境的變化而采取的一種飲食方式。但不能理解為“隨心所欲”,毫無節制地隨意進食。
馬烈光:養心要靜,飲食要“喜”,養身要動。請問在運動養生方面,您有什么心得?
陳滌平:《張子正蒙注》有云:“動而不離乎靜之存,靜而皆備其動之理,敦而不息,則化不可測。”可見動和靜是宇宙間事物運動中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有動必有靜,有靜必有動,靜極生動,動極復靜。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必須動靜相育,形神并存,才會一派生機。
在我的養生實踐中,我做到動靜相宜,潤養身心。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就是動;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就是靜。人們常說生命在于運動,如果絕對化就是不恰當的,生命還在于靜養。有意識地做到身動心靜,動中靜心,才能達到形神共養。當然,動要適度,講究科學,過度運動有損健康,長期的劇烈運動更會破壞生命的自然節律,不會延長壽命,還會加速人體的損耗與退化,很多國家級運動員退役后身體不好也說明了這一點。古人養生功“八段錦”、“太極拳”和“易筋經”,就是動中寓靜養生的典范。
靜中有動,則是中醫養生的重要理念和追求,絕對的靜,則是死寂。靜而乏動,容易導致精氣郁滯、氣血凝結,久則損壽。《壽世保元》記載:“養生之道,不欲食后便臥及終日穩坐”。只靜不動是有失偏頗的,只運動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對。正確的養生方法應該是動靜相兼,剛柔相濟,亦動亦靜,缺一不可。但到底偏于動養還是靜養?我主張因人而異,有些人特別好動,陽氣又偏旺,就必須加強心的靜養,否則身動、心動、氣動,就會出現上火、傷陰等熱性病。相反,有的人喜歡靜,如睡得太多,靜坐工作,時間長了,則會耗散真氣,人也會萎靡不振。但大家要注意,這和中醫所說的靜養是不同的,氣功以靜養生,強調心神靜虛而氣動,氣動借助于心靜。實際上,人體內仍然處于動勢,借助于心靜,靜極復動,人體內是一派活潑的生機動象。
人體生命運動始終保持著動靜和諧的狀態,維持著動靜對立統一的整體性,從而保證了正常的生理活動功能。因此,動靜相宜是呵護生命的重要原則。
馬烈光:有句民諺說得好,“基本吃素,堅持走路,遇事不怒,勞逸適度。”這包含了飲食、運動、心態、作息各方面,很是值得借鑒。
陳滌平:這句話還是出自毛主席的口中呢,他接見日本原首相田中角榮時,談到養生,就總結了這四句話。“基本吃素”,是指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葷,尤其少吃那些富含膽固醇的動物內臟。但少吃不等于不吃,“過猶不及”,膽固醇多了固然有害,但少了也不行。保持正常膽固醇水平,對身體是有益的。“堅持走路”,生命在于運動,而走路就是最簡便易行的運動方式。走路可以活動全身,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十分有利。
“遇事不怒”,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在心情愉快時,機體內可分泌較多有益的激素和酶。這些良性物質,能促進機體血液循環,而內臟器官得到充分的氧氣和營養供給,有力地促進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能使神經細胞興奮,延緩大腦的衰老進程。以此相反,人在情緒惡劣時,體內常常分泌出不良的激素,對人體很有害。特別是大怒傷肝,經常發脾氣對身體十分不利。“勞逸適度”,人老了,身體的各個器官都處于退化衰老的過程,不像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那樣充滿彈性和活力,如果勞累超過了一定限度,就可能出問題,所以說休息和勞作一定要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