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做白日夢的女孩
高意靜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雖然她成績優異,看似乖巧,但從小到大,所有老師給她的評語都是:你是個整天做白日夢的女孩。
這個女孩子,高中畢業便到美國俄亥俄大學去學習人際關系傳播專業了。她一邊學習著“人”的專業,卻一邊羨慕著“花”的事業——在臺灣老家的對面有個小花店,以前高意靜每天上學都能看到忙忙碌碌的花店主人,在她眼中,那是記憶中永遠洋溢著香氣的幸福,無與倫比。
這個關于“花”的夢實在太美,美得高意靜大學一畢業,回到臺灣第一件事不是工作,而是“不務正業”地報名參讀插花藝術班。為此,她放棄了航空公司的高薪職位。后來,朋友問她是否后悔,她的眼睛灼灼發亮,微笑著說:“怎么會?如果不是當初放棄航空公司的穩定工作去學插花,我怎么會遇到這么好的事業搭檔?”
這個好搭檔也是個“花癡”之人,和高意靜一拍即合。兩個年輕人貸款開了一家名為“克莉絲汀”的小花店,正式做起了花的生意。
真正開始當花店老板,一段時間之后,高意靜發現現實并不如從前想象中那么甜美。創業初期,她走的也是和平常花店一樣“以量取勝”的老路。顧客來買花,OK,包扎一大束,熱情地遞給顧客就好。
但高意靜發現,簡單的花束包裝對“個性各異”的花兒來說,實在太辜負它們了!她開始琢磨著怎么根據花兒們的不同個性,開始獨特的主題設計——花朵的使用不在于量大,而在于體現一種美麗意境,讓顧客和自己得以共鳴。
這是花店面臨瓶頸期后高意靜的第一次勇敢轉型,為了彰顯自己的設計風格,她向親友借錢,重新裝修了店面,將小小花店打造成極富歐式風格的花屋,而花卉的主題式設計也漸漸得到了客戶認可。來自客戶的鼓勵和贊嘆,令高意靜有了信心,開始接一些會場的花藝布置工作。
人生低谷,也是絕佳學習機會
高意靜永遠也忘不了差點讓她整個事業毀滅的“蠟燭事件”。
那時,在會場花藝布置上已小有名氣的高意靜,策劃了一個重大宴會。在宴會進行時,天花板上盛裝蠟燭的玻璃瓶忽然無故破裂,滾熱的蠟油燙傷了當時站在下面的一位政要人物。
因為對方身份顯赫,媒體聞風而至。當時打開報紙,打開網頁,鋪天蓋地都是對高意靜的質疑和譴責,認為她不是一個合格而成熟的宴會設計師,有些情緒偏激的網友,甚至毫不客氣地怒斥高意靜是個“偽設計師”。
面對指責,高意靜沒有選擇沉淪或者退縮,她勇敢地承擔起責任。為了表示歉意,每天都送美麗花朵給那位受傷的政要,哪怕被人罵作假惺惺,她也從不后退。
接下來,高意靜專門遠赴瑞士,學習玻璃和蠟燭的制造工藝和原理。她希望多了解一些,再多一些,這樣就能避免將來宴會設計上可能會出現的瑕疵和危險。
那絕對是高意靜人生中的艱苦過程,也令她擁有了一個全面了解宴會上一切可能發生情況的契機。事業的最低潮,她接不到訂單。沒關系,正好有充裕的時間來瘋狂學習和充電。面對外面如熱火烹油的輿論,她誠懇致歉,承認錯誤,然后,坐下來,退到小小的花店角落,靜靜看書。
“蠟燭事件”的確是高意靜事業的轉折點,在那之后,人們看到的高意靜,變得更加專業和成熟了,對于細節一絲不茍,成為她鮮明的特征。
高意靜的員工就曾經吐槽,說老板如同“細節控”:在放置玻璃花器時,她要求兩個員工共同負責,一個安放,另一個必須緊跟其后,立即擦凈指印;宴會上使用的任何道具配材,設計時規定朝哪個方向擺放的,在實際操作時絲毫不能出錯,超過十度的角度偏差,都會被要求重放;嘉賓椅背上的蝴蝶結必須保持一致……對高意靜而言,細節決定了每一場設計的成敗。
宴會設計令高意靜成為“多面手”,從花卉、燈光、音響、桌飾到名片等軟硬件她都需要一條龍設計、施工,其中牽涉的瑣碎事,她都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對細節的苛求,使她名氣越來越大,但同時帶來的副作用,是高意靜忙得沒有時間休假。好在她很會見縫插針:塞車的時間、排隊等候的時間,她都能變魔術般從包里掏出—本小書來,津津有味地讀下去。
與花相伴,怡情也傷情
很多人羨慕高意靜,覺得她與花相伴,是十分浪漫又怡情的事,其實只有親歷其中,才知道并不是這么回事。
因為花并不是每時每刻都能花香撲鼻,腐爛的花也會散發出惡臭味道,將人熏暈。高意靜做宴會設計,她對花藝布置就有個十分苛刻的要求,簡稱為“黃金36小時”。
簡單說來,就是要在宴會開始前的36小時,她才動手布置花藝,這樣會讓宴會中的花卉呈現最佳姿態。花卉需要跟時間賽跑,它不能提前送來,也不能提前布置,不然它就會謝了。而這“黃金36小時”,讓高意靜的神經處于高度緊張,她如同全軍統帥,統籌指揮,全面安排。
這令高意靜常常感到疲憊倦怠、煩躁不安,每次接到設計任務,對她而言都是新的挑戰。她既滿懷信心,同時又害怕未知意外。布置現場絕對是極度考驗體力和耐力的,高意靜曾試過為了布置會場而一整天水米沒沾牙,餓得胃痛;也曾試過原本訂好的花卉因故延誤,她必須從別的地方緊急調運,口干舌燥說得電話發燙才調來“候補花卉”。
漸漸地,她明白了一件事:如果控制不了突發情況,至少可以先列好實施步驟,這樣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操作。
于是,再做宴會設計時,她便將所有程序分條打印在A4紙上,看著“—二三四”逐一布置。后來她覺得這個辦法還是會有所遺漏,而且效率不高,便想出了更“笨”的辦法:實地模擬。
當然,一些大型宴會的場地都是時租時用,高意靜不可能去實地彩排。她的“笨”辦法便有了新改良:將目標場地縮小十倍,“搬”到設計室去做模擬,這樣便可以反復彩排,論證、預測宴會過程中的情況,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的發生幾率。
不疾不徐,將“花的事業”進行到底
而一次從臺灣去北京的演講后,高意靜又做出了人生中又_重大決定:去北京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這時,她在臺灣已經是大名鼎鼎的“宴會魔法師”。赤手空拳獨自_人到北京創業,朋友們先是驚呼高意靜“瘋了才有這種念頭”,但很快的,他們都投了贊成票。
因為“克莉絲汀”發展到今天,從一家小花店到如今規模不小的專業宴會策劃公司,高意靜在臺灣已經成功設計過上千場宴會,并且六次獲得在美國活動界有奧斯卡獎稱號的“世界公關活動大賞”獎杯,斬獲了“最佳婚禮獎”、“最佳裝飾獎”、“最佳花藝獎”、“最佳餐桌設計獎”等六座獎杯。
高意靜已經做得很成功了,但她漸漸不再滿足于臺灣市場,希望在更加廣袤的天地發揮自己的特長。于是,高意靜選擇了北京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積淀的城市,開始為北京的宴會活動界帶來“驚艷之筆”。她將為自己開拓更加廣闊的事業空間。
當然,因為她對整個大陸環境還沒有深刻的了解,所以現在運營的工作室其實更像一種“沉潛”。她有條不紊地慢慢建設打造著自己的核心團隊,并沒有急于求成,盲目地接零售訂單。
她打算花三年時間來了解市場、熟悉市場,這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規劃來說,意義重大。
浮躁的時代,難得還有高意靜這樣的堅持者,堅持靜心傾聽“花的聲音”,培養自己對美麗的鑒賞能力,而更加重要的,是高意靜一直在努力培養客戶的鑒賞能力。因此她經常開辦一些藝術講座,來培養公眾對美的欣賞能力。未來,高意靜還計劃在北京開辦一所專業的花藝學校,以培養專業人才,也能進一步提升公眾的花藝鑒賞水準。
現在,高意靜在北京的事業就這樣“潤物細無聲”地進行著。她不疾不徐,從容淡定,蓄積能量,卻每天都沒放棄追求“花的事業”,等待建造更加強大的能量磁場,將美麗傳遞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