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周,很多網民面對兩個困難的選擇,一是:是否打開美國記者被斬首的視頻?另一個是:是否去看看赤裸的詹妮弗·勞倫茲?
看還是不看,所有網民此時都變成了哈姆雷特。
技術給我們無窮選擇,不僅是眼睛和手指的選擇,更是良心的選擇,選擇是否跟從誘惑。
如果我們選擇跟從,在點下鼠標時就開始為其他人的罪行喝彩,甚至可能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從犯”—除了偷窺,我們還會暗自把看到的東西存在電腦上繼續傳播嗎?如果我們選擇不打開圖片,在道德上我們做出了反對罪行的選擇,這是一次心靈自省,今后也能避免成為類似罪行的參與者。
看不看這些轟動照片并非互聯網時代出現的新問題。19世紀初,照相技術發明后,復制并存儲照片成為可能。上個世紀30年代相機實現大規模商業生產后,人們之間分享圖片逐漸變成潮流。但是,大眾集體使用錄像和照相設備以及所產生的圖片通過互聯網以前所未有的范圍和速度進行分享,這兩者的結合卻是史上首次。多數網絡用戶還來不及思考在電子設備的包圍中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尊重他人的隱私。
伴隨著技術發展,視覺呈現對社會的影響迅速進化。在此問題上,有一位深刻的思考者—已故美國著名作家、攝影師和政治家蘇珊·桑塔格。在2007年著作的《同一時刻》里,她這樣寫道:“相片可能告訴我們這個存在,那個存在,當然這些存在多數是人道的,但照片也會告訴我們其他存在,可能是自我,是畸形,是被社會排斥的,甚至是神秘的。”紐約大學的政治學家素賽·林菲爾德分析照片和政治暴力的關系時曾說,流動中的照片對一般人的吸引力格外大。而這“流動中的照片”,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視頻。
圖片有時會把我們卷入自己不愿進入的漩渦。圖片具有獨一無二的力量,讓人們屈服,甚至當觀看者對圖片內容具有抗拒感時,它的影響都是那么強烈。并不是說人們在看到“伊斯蘭國”殘忍處決的圖片時不會產生反感,所謂“圖片影響力”,指的是在圖片面前,看圖片者會短時間內放棄所有行動甚至思考,然后必須有所掙扎和努力,才能重新回到“自治狀態”,重新與所知、所熟悉的世界取得聯系。
今天很多出現在網上的轟動照片提醒人們,面對互聯網,要具備更多良知。照片發布者的目的就是制造更多噪音和混亂,獲得更多點擊量意味著他們勝利了,每個人都應意識到,我們放在鼠標上的手指已開始改變世界,可以讓世界朝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也可能讓世界變得更混亂。點擊鼠標已成為公共行為,在自己房間里打開斬首照片或女明星的裸照,不是只有你知道就完事了。同樣,饑餓難民的圖片、性暴力受害者的圖片,甚至是傳達著戰爭氣息的圖片,都會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理解,甚至長久縈繞在人們心頭。
桑塔格曾說過,“眼睛也需具備道德感”。尤其在互聯網時代,視覺沖擊無處不在,看或不看,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