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癌癥研究中心實際上并未發起#nomakeupselfie(不要為自己化妝)運動。這是近日莫名興起的一場網絡運動,呼吁女性們分享自己的素顏照片,并承諾捐款給慈善機構。不過,雖然英國癌癥研究中心不是發起者,卻是主要受益方,其在48個小時內就收到了200萬英鎊捐款,到第6天的時候,捐款已經高達800萬英鎊。
這場網絡運動的起源,是一位名叫勞拉·李普曼(Laura Lippman)的美國犯罪小說作家首先在網上發布了自己不化妝的照片,以表達對81歲女演員金·諾瓦克(Kim Novak)的支持。諾瓦克年輕時候曾出演希區柯克的著名影片《迷魂記》,美艷動人,如今年逾八旬的她作為嘉賓出席今年的奧斯卡頒獎禮時,卻被人對其外貌橫加指責。于是,作家李普曼于3月初在Facebook張貼了自己的素顏照,并同時使用了#itssokkimnovak(金·諾瓦克如此可愛)的標簽以表達聲援,而且設置了始終置頂。
許多網友看到后,開始紛紛模仿勞拉·李普曼的行為,在社交網站上發布自己的素顏照。到了3月15日的時候,開始有網友在發布照片的同時標注了英國癌癥研究中心,聲稱自己發布照片是呼吁提高對癌癥研究的重視。到了3月18日,英國癌癥研究中心注意到了這股網絡熱潮,并在社交網站Twitter發布推文稱自己并未發起這場運動,不過人們如果繼續利用這次機會捐錢的話那就太好了。
“這完全讓我們措手不及。”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社交媒體經理亞倫·埃克爾斯(Aaron Eccles)在接受《連線》記者采訪時說,并解釋稱是由于上面提到的那些推文都被轉發了太多次。“因此,我們讓一群工作人員舉著(我們的)‘文字短信募捐’號碼拍了張照片,然后張貼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和谷歌加。”
“這次的慷慨已經讓我們不堪重負,”埃克爾斯說,“這完全是空前的。”
不過,看來這股網絡潮流在某個節點發生了轉變,不再是鼓勵人們向70099這個號碼發送文字短信“BEAT”,人們突然開始向同一個號碼發送文字短信“DONATE”。實際上,如果發送的是“BEAT”,就是向英國癌癥研究中心捐款3英鎊,如果發送的是“DONATE”,則是把錢捐給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這兩家慈善機構(以及其他許多慈善機構)都在使用同一家公司提供的“文字短信募捐”服務,這家名為CYMBA的公司,使得人們可以發送不同的關鍵詞向不同的慈善機構捐款,有時候雖然接收號碼相同,但不同關鍵詞對應的是不同的慈善機構,捐款金額也有變化。在這次的網絡運動興起后一周內,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因此收到了大約1.9萬英鎊。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個人捐款部主任邁克·弗林(Mike Flynn)說這是“一個真正的混淆”,人們使用“不正確的關鍵詞”,然后通過社交媒體進行分享。
弗林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正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法,他們已經聯系了英國癌癥研究中心,希望盡快了解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而且希望英國癌癥研究中心能夠全數收下誤投的捐款。
3月21日晚上7點鐘左右,英國癌癥研究中心向所有受影響的捐款人發送短信說:“謝謝你們的文字短信捐款。既然錢是捐給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會把所有款項都移交給我們。如有疑問,請登錄cruk.org.uk(英國癌癥研究中心官方網站)。”
這場網絡運動也遭到了不少指責和批評,參與者被指并非真正想引發對慈善事業的關注,只是自戀罷了。關于這一點,埃克爾斯回應道:“無論(參與者)是否想引發對慈善事業的關注,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操,他們做事的方法。自拍是巨大的(成功),讓人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動作,在背后附加上自己的愿望和意志,以提高對癌癥的認識。”
他指出,英國癌癥研究中心一直在向人們強調:關注你的身體,了解你自己,一旦有任何不尋常的變化就立即提醒你的家庭醫生。“這(自拍)和癌癥意識之間的聯系可能比較薄弱,但用意還是擺在那里的。”他補充道。
這場網絡運動的成功對慈善機構來說是空前的。與之相比,英國癌癥研究中心之前發起的Dryathalon活動,雖然長達一個月,但一共也只募捐到了400萬英鎊。
“想要復制#nomakeupselfie運動的成功非常困難,因為它是自發的。如果我們(英國癌癥研究中心)來發起這場運動,那么就失去了其草根特征的真實性。正如我們所說‘這不是我們的運動,但我們喜歡你們這么做’,這才能夠解釋為什么這場運動如此成功。我們實際上并未要求人們做任何事情,但事實卻證明,利用自拍潮流可以成就良好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