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為他們兩個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各自都很優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后命運的碰撞產生絢麗的火花。
出身和運氣是無法選擇的,但“一個人的才華和學識是通過努力必然獲得的東西”。如果你通過努力成為優秀的人,那么就會有另外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愿意為你提供幫助。這種像市場交換的“等價原則”,聽起來殘酷,卻是人脈的本質所在。
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實:幼兒園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做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并非肯定。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機會、也恰好愿意多花一點心思與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的話,你也很快就會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當時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男孩,另外一個是女孩。我就問他:“為什么你認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告訴我說:“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么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猶豫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后,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一會兒又問他:“她覺得你好看么?”小強愣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里的玩具是誰的?”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么問題了。
基于種種原因,生活中總是只有少數人是大多數人想要結交的朋友。但是同樣基于種種原因,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數的人是如何理解他們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換”。注意這兩個詞。
所有的人都喜歡并重視甚至偏愛一種方法—“公平交換”。
事實上,生活里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在校園里,“交換”本質沒有體現得那么明顯,但是,同樣性質的行為并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會與另外一個系里公認的另外一個才子“機緣巧合”地邂逅而后成為“死黨”。俗話常說,“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見如故的原因,所以,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
當15歲的沈南鵬和同歲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識時,這兩個懵懂少年不會意識到17年后他倆會聯手創造一個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奇跡。在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這兩個數學“神童”同時獲獎。
不是因為他們兩個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各自都很優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后命運的碰撞產生絢麗的火花。
而反過來,這些被公認為優秀的人,事實上往往并不“低調”,也并不“平易近人”。這并不是他們故意的。他們無意去惹惱身邊那些在他們看來“平庸”的人,只不過無形中他們有這樣的體會—“與這些人交流,溝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這些人終于意識到自己應該保護自己,因為有些誤解根本沒機會解釋。于是,他們開始“謙虛”,他們學會“低調”,他們顯得“平易近人”。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個現象,當別人求助于我的時候,我內心往往非常抵觸,卻又怕別人說我是所謂的“不夠意思的人”,于是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有一次特別受傷的時候,突然一閃念,想明白,原來這種尷尬本質上并不是來自于我沒有“樂于助人”的品性,而是來自于我自己的精力并不足夠旺盛,沒有旺盛到處理自己的事情綽綽有余的同時,還有大把的時間精力用來幫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已經是正在過河的泥菩薩。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掙扎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說起來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
1.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
2. 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
3. 敢于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