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很多州商場買東西,除了標價外,還要交銷售稅。我們州的銷售稅高達8.8%左右。但每年秋季,為了照顧返校的人,服裝免銷售稅。今年的免稅日,我也跑去買衣服。我拿著幾年前買的褲子尺寸,跑到商場,買了條同樣尺寸的褲子,感覺有點大,但是想想看可能是穿了拖鞋的緣故,高度不足。但是回去一穿皮鞋,發覺還是大。我想我也成了“寧信度,無自信也”所說的那個“鄭人”了。
這個現象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們學校的食堂是自助餐,我天天中午去那里吃飯,整個身體長勢喜人,沒有理由瘦身。
過了幾天,聽了美國公共廣播電臺的一則報道,才恍然大悟。該報道稱,過去幾十年間,美國服裝的尺碼變得很快。密歇根大學營銷教授向電臺介紹稱:“1950年標為8號的尺碼,到了1970年變成了4號,到了2006年變成了0號。”
換言之,你的身材可能越來越臃腫,但是你去買衣服,卻發現尺碼越來越小,或者說沒有變化。這讓你購買時感覺良好,覺得時光這把殺豬刀,還沒有宰到你。這種做法,叫“虛榮尺寸”。該報道還稱,亞洲也一樣有這個做法,比如胸罩的C杯,在美國只能算A。這個做法,是捂著耳朵吃炒米自己哄自己。
幾年下來,我長了,尺寸也水漲船高。一樣的尺寸,已經是不一樣的“內涵”了。
在美國,肥胖癥成了一個大問題。更容易肥胖的是吃垃圾食物、沒錢沒時間去跑步去健身的中低收入階層。肥胖會引起諸多健康問題,一些低收入階層看病用免費醫保,這樣費用轉移到了其他納稅人身上。
可惜生活習慣的改變,非一朝一夕之功。現在越來越多的州開始通過法律來解決問題。一靠“質變”:在我們這里的一些學區,學校放置的自動售貨機,只能賣那種號稱“節肥”的飲料(如健怡可樂),這些所謂節肥飲品,比常規汽水飲料對健康的危害小一點。
二靠“量變”,比如限制尺寸。最近,紐約市出臺了一項法律,禁止商家出售大號杯汽水。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搞不好商家也開始“虛榮尺寸”,大杯充小杯,讓你感覺良好,而且可以一次喝個夠。我想最好發明一種魔鏡,裝在每個人家里,讓大家看起來都是魔鬼身材,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