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中西部生活時,認識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研究生朋友,一口福建腔英文,英語能力比我還差,發音不正,腔調不純,在課堂上發言時讓所有人都聽得非常吃力。
不,也不是所有人,主要是“非美國人”聽得吃力,本土洋人倒大致明白他到底說些什么,語言是很現實的東西,“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若你本身英語能力夠好,對方即使說得歪腔走板,你仍能猜到他的意思,他所留下的文法和語音空隙,你能在腦海自動填補,故可“猜”透意思;反之,你若英語不濟,對方稍有腔調,即易令你如墜五里霧中,在他的語音叢林里迷路。
然而口音濃重并不表示沒有出頭之路,這位朋友來美兩三年,日間讀書,夜晚兼職,很快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取得工程博士學位后索性改做投資,再讀個MBA,聞說數年后成為西裝筆挺的華爾街成功人士,如《華爾街之狼》里的那些鈔票狂迷。
不靠英語,亦沒有投資知識,如何賺第一桶金?
也正如《華爾街之狼》里的狽群,他依靠的是“兩性”。
第一性是“人性”。人性貪婪,或正面點說,是“有積極向上的動力”,他抓住這點,或打電話,或登門造訪,針對潛在客戶的發財夢想推銷垃圾債券,一千可變十萬,一萬可變百萬,透過支離破碎的英語,他挑逗了客戶的貪財欲念,讓他們掏錢筑夢;至于最后所得的是美夢抑或噩夢,他可管不了這么多,世上總有人發財有人破產,誰有本領盡快把火棒傳出去而不灼手,便是英雄。
“耐性”是他的第二項發財策略,他住在中西部,明白中西部居民的落寞孤獨,尤其退休人士,尤其家庭主婦,欠缺東部的繁華,沒有西部的開闊,在互聯網仍未發達的20世紀90年代初,他們太需要有人付出耐性陪他們聊天、向他們解說,分享他們的憂心與郁悶。
所以他在電話或面談里付出時間和耐心,先從天氣談起,再談城鎮小事,又談親朋瑣事,到了最后才把話題轉到投資身上,例牌臺詞是“世界變得這么急這么快,你很容易被拋到后頭,沒人理你,也正因沒人理你,你更需要照顧自己,顧好自己的積蓄。嗯,不如讓我幫你吧……”
說到這里,魚便上鉤。那都不是什么大魚,但當有了足夠的小魚,你的桶子便被塞爆,你將擁有豐盛的晚餐。
以前常跟這位朋友去美國原住民的小賭場玩個天翻地覆。此時此刻,猜想他住在曼哈頓豪宅,推窗望遠,仍在暗笑世人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