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和他合資買六合彩,他總要看看當日的累積獎金,要是超過700萬,就會說不如各自分開買。那是由于他連自己都信不過,他算過,700萬的獎金足夠不用與任何人接觸,仍可獨自生活一輩子。因此他知道,自己一旦中了頭獎,他定夾著那700萬逃跑,一旦少于700萬,他就會毫不猶豫地拿出來,跟合買者平分。
在面對誘惑抉擇時,先預設了問題和答案,這是處理事情的最佳方法。幼時學跆拳道時,師傅說不要隨便在街上和人打斗,你要設定一個爆發點。
有人把爆發點設為對方罵娘,有人則是身體接觸。要是你設定為罵娘,即使對方怎樣挑釁或頂撞你,你也不發一言不回應;要是他罵你娘,你就毫不猶豫地馬上出手將之擊倒,反之亦然。
二人之間也可以有這樣的默契。看過一部電影,片中母親一早跟兒子約定,要是在任何地方走失,總是往右上角的地方會合。后來不記得劇情如何發展下去,兒子死了,死因裁判開庭研究,那位母親就總是坐在旁聽席的右邊角落里。
念中學時,沒有手提電話,和女友總是約定,要是在地鐵上車時分開了,就在失散車站的下一個車站等。結果約定后,我們未曾在地鐵失散。只是半年后,卻因為平安夜沒有陪她而吵架,最后卻永遠分離。大概小事還可以約定,長遠的,又有誰能預計?
(選自《再不相愛就軟了》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