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得悟”的一代,正是現在的高中到大學生:無欲望,不奢華,重視結果而非過程……生在泡沫經濟崩潰后,長在“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經濟長期徘徊期。所見所聞沒有給他們帶來對將來生活的過高期待。
“并不是沒有干勁,而是覺得沒有必要(拼命干)……”因為從父母的背影,社會的現實,他們悟到了,不管你怎么干,將來都不過如此—平平淡淡,弄不好還可能凄凄慘慘。就算你曾是時代驕子,那就可以說是人生的勝者嗎?
汽車制造公司抱怨,現在的年輕人對車沒有欲望,既不熱衷名牌車,也不想買經濟車。轎車在日本的市場越來越小。而20世紀80年代,要約女朋友出去,沒有輛高級跑車,就免開尊口。現在,交了朋友,每天上網聊聊天就夠了。即使是同校同學,一個月約會一兩次,就算多的。喝喝咖啡,吃頓飯,就各自回家,接著再在網上聊。甚至在網上找到了朋友,“交往”了四個月,還從來沒有真正見過面。因為網談幾乎就可以解決一切。從找到對象,表白愛慕,到揮手告別。
對現在的大人來講,能感到網絡的虛擬,就不錯了。而“得悟的一代”就是網絡的一代。網絡購物、網絡聊天、網絡收集信息……網絡對于他們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世界。
無欲,導致了不“浪費”。但要是碰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價格再高,也在所不惜。我的學生中,女孩子一條裙子400日元,不覺得寒酸,但為了動漫半天就可以花掉五六千。一個男生,是個電腦高手,平時簡樸得很,一頓午飯,只花兩三百日元,可突然一天里就買了二十萬日元的電腦配件。自己都害怕了,只好把存折和信用卡交給父母保管。
以前曾成為社會問題的家庭內冷漠,倒是有所改善。孩子們在家中待得最多的地方,已經從“自己的房間”開始轉向“客廳”。躲到自己房間是為了避開父母的說教和訓斥,而現在的孩子悟到,什么言行會惹怒父母。避開爭執,反倒可以得到在社會上得不到的親近和安心感。有的母親哀嘆:孩子比我們(當時)客觀得多,連青春反抗期都沒有了。
考大學,目標不是東大,而是家附近的一般大學就可以了。留學?“我沒看出留學有什么實際用場”。從2010到2012年,海外日本留學生人數下降了三分之二。
悟者不輕信“常識”,而是在情報的海洋里尋找行動的根據。我讓學生查找麻婆豆腐的由來,寫出報告,但必須是自己編造的假由來。學生問,這不是讓我們說瞎話嗎?“現在的社會還有真實嗎?”—我的脫口而出,居然得到滿堂彩。
一個學生,不管上課下課,總是表情冷漠。她說:我已經決定,對什么都不驚奇了,只想冷靜地生活—“徹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