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在山上,每次從山頂向南下坡時會經過一個平緩的山坡,叫BUFFALO HILL,野牛坡。野牛坡名副其實,真的有野牛常來常往。
我們開車經過這里,看見野牛的次數很多。這些野牛是群居的,并且不停地游離遷移,活動的范圍極廣。
令人驚異的是,野牛經常會在星期天出現,它們悠閑地躺在這里,好像是按計劃來這里赴約,專門讓人們觀賞。它們不是零零星星的,而是一大群。樣子黑糊糊的,很像青藏高原的牦牛,開始我一直認為是牦牛。
這是一片沒有規劃過的空曠之地。發現野牛準時到來這一規律,是因為好幾次從山坡后的一個教堂出來時看到牛群。星期天,從教堂里做了禮拜的,開車出來的人很多,看到了野牛,都會停下車來,不少人還特地帶著照相機,為野牛拍照。
這樣的熱鬧景觀累積次數多了,才想到:怎么這么巧,像人們每個周日上教堂做禮拜一樣,總能在星期天看到它們呢?
野牛坡面對70號高速公路,朝遠處眺望,是山外有山。遠山的背景,一年四季是白雪覆蓋的山峰。天越冷,雪山峰頂的銀白色越厚重。從雪山頂流淌下來的水源,是落基山西南面跨度包括加利福尼亞等幾個州的人民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水。雪山背景下的點點黝黑的野牛群,是一幅很美的天然風景畫。
在高速公路上來來往往的汽車經過這里時,人們能夠瞥見野牛,不少游客特地轉道專門來觀看。
野牛坡下圍著一排鐵絲網,將野牛與圍著觀賞的人們隔開,也阻止了它們離群出走,騷擾居民。鐵絲網上有警示牌照寫著:“為安全起見,保持距離鐵絲網兩英尺!”
這些野牛看上去安靜穩重,行動遲緩,天性還是野蠻的,有進攻性,會傷人。俗話說,一牛二豬三老虎,野牛群發起狂來,比野豬和老虎要可怕得多。
BUFFALO也能翻成中文“水牛”,而看這些牛的模樣,皮毛黝黑,毛發很長,它們個頭高大,筋骨強健,樣子很丑陋。應該是地地道道的北美野牛。
開車才幾分鐘可達的距離,野牛坡上常見的野牛也算得上和我們是很近的鄰居了。可能是野生動物看得多了,有些覺得理所當然,沒有更多去仔細思量。
一次無意間談起:這些野牛聚集在這里常常是周日,怎么會有這樣的巧合呢?朋友講了后才得知,是丹佛市政府專門派野生動物管理人員,在飼養管理這些野牛。如果不是常規性提供飼料,這些野牛在冬季很難存活。從雪地上看到的被啃咬的稀疏的草根,是絕對不夠這群野牛正常飲食生存和繁衍的。為了覓食,它們要走到很遠很遠,哪有工夫在這里停留游蕩?而野生動物管理人員巧妙地安排和計劃,循循誘導野牛返回此地,為了讓野牛不過分依賴人工喂養,又要適當節食,讓有饑餓感的野牛不失自然覓食和生存的能力。
野牛在這里棲息和亮相,給南來北往的游客和當地居民一個天然景觀,也是展現科羅拉多州的野生資源的一個形象工程,政府在為此買單呢。
這下我恍然大悟了,這些野牛有規律地在星期日出現,不是它們特別聰明,也不是我們運氣好,更不是偶然的巧遇。它們是為著吃免費的午餐,準時來赴宴。在“酒足飯飽”之后,它們神態安詳地憩息,憨厚可愛。雖然很丑,眼神卻很溫柔,眼睛總是水汪汪的,像是噙著淚花。
當人類友好善待這些野生動物時,野牛也頗有信用,十分和諧,像是一個合作的TEAM(團隊)按時赴約,登上舞臺作秀,變得善解人意起來。
(選自《蹣跚美國》學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