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未成年孩子在香港當街“內急”,去旅游的大陸父母無奈當街讓孩子在“尿不濕”上便溺,結果引發“拍照門”的激烈爭議。
一些從香港移民到加拿大的朋友指出,香港市區公廁密度較低,輪候時間漫長,撇開“拍照”之類后續風波不提,單說“內急”,和廁所“供需缺口”有關。
在這點上,加拿大做得是比較好的。市區公共場合都有免費開放的公廁,許多商戶乃至官方設施也門戶大開,只要是開放時間,路人也可入內“方便”;公園、體育場,乃至人跡罕至的野外公路,也都按需設置了廁所。
因為廁所密度大,孩子當街“內急”很容易找到廁所。圖書館、商場等一些大型公共設施,還會設有專門的“家庭衛生間”,父母可以帶未成年異性子女共同使用,這樣也免除了不少尷尬、不便和安全隱患。
另外,商場里有適用于3歲以上,直至6歲、8歲甚至成年的紙尿布、拉拉褲,也是家長們預防萬一的“救急品”。
加拿大人好管閑事,如果家長帶著孩子隨地便溺,多半會有人出面干涉,但一般只限于提醒打掃、指點廁所位置,最多找管理員來處理,自己動手“代為執法”是北美大忌,通常不會有人去做。像香港某人那樣,用手機拍攝未成年人隱私,在加拿大可是要小心吃官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