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的扎克伯格
2014年10月22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舜德樓。

當Facebook(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用中文說出“大家好”的時候,臺下的師生對這個外國友人來中國常常會表演的橋段報以了禮貌的掌聲。可是接下來的事情卻讓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半個多小時的對話,扎克伯格居然一直在用中文和大家交流。雖然他的發音還有些“糟糕”,但是豐富的詞匯量證明他已經熟練地掌握了中文。他學習中文的目的是想和妻子那不會說英語的奶奶能夠交流,順便挑戰一下自己。據扎克伯格自己說,他的中文水準只是在聽力上略遜于妻子,當年正是他自己用中文向妻子的奶奶報告了他們要結婚的消息。“當時,我每天都會空出一個小時來學習中文。那真是一段令人難忘的經歷。我一直都覺得學習新語言是一件很挑戰的事情,所以我希望用一門難學的語言挑戰自己。學習中文雖然常常讓我感到挫敗,但是我從中收獲頗豐。語言和其他問題不同,除了反復練習之外別無良方。學習中文還促使我訪問中國,親身體驗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并得以結識很多有趣的新朋友。”在回憶自己學習中文的過程時,扎克伯格表示自己從中受益良多。
其實即便是學中文這樣高難度的事情,對扎克伯格來說也不過是自己個人年度挑戰中的一項而已。從2009年開始,扎克伯格為自己制定了每年一項的全新挑戰:2009年是讓一向只穿T恤的自己每天戴領帶,2010年是學中文,2011年是只吃自己用人道手法殺死的動物,2012年是堅持每天寫代碼,2013年是每天見一個從未見過的人,今年是每天至少寫一封經過慎重思考的感謝信。這些挑戰有些難度巨大,有些卻看著有點兒無厘頭,但這卻是扎克伯格對生活保持饑餓感的方式。“最近幾年,我每年都會為自己設立一個‘個人挑戰’的目標,無論是了解世界、拓展個人興趣,還是加強自律。我大多數時間都花在Facebook的建設上,如果不專門抽出時間是肯定不會去做這些事情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扎克伯格解釋他設立對自己的年度挑戰,正是不讓工作抑制住挑戰自己的饑餓感。要知道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保持饑餓和渴望,才是這個看上去像是一個書呆子的人成功的關鍵,同時更是讓他成為硅谷“生活得最有趣的人”的關鍵。生活得有趣又充滿挑戰,這在扎克伯格看來比他擁有多少財產更重要。早在高中的時候,看上去呆呆的扎克伯格就在學習編程的空閑自學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他還是學校擊劍會的會長。
正是因為扎克伯格對于挑戰自我的饑餓感,讓他擁有了改變自己人生的最重要的潛質。假如當年時運不濟沒能成就他的Facebook,擁有著強烈的、挑戰自己的饑餓感的扎克伯格也會擁有一個絕不平凡的人生。因為他能通過對自己的不斷挑戰來找到那個更好的自己,而那些所謂的成功與成就,不過是挑戰自己的額外收獲而已。
饑餓讓你找到自己
作家楊照曾經對于現在年輕人缺少饑餓感的現狀表示擔憂,他說:“大學畢業10年聚會,你會發現,大家怎么會有那么多不一樣?等到了20年,大家的話題就只剩你的孩子、我的孩子以及糖尿病怎么治、高血脂怎么降低了。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看中的東西越來越相似,獨特的東西也就越來越不重要,所以不要讓現在的自己過著中年人的生活。可是如今的年輕人缺少饑餓的體會,太多現成的教訓讓他們不再饑餓、沖動,包括青春是什么的答案。其實青春就是想盡辦法去搜索去尋找。”楊照這里所說的饑餓的缺失,即指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對于物質和精神都失去追求欲望的現狀,又指不管什么時代的年輕人始終都會面臨的尋找自己的需求,而后者正是前者的病根所在。
其實對于物欲的追求并不可恥,若是沒有對于物質的欲望,人類也不可能進化到如今的局面。但是按照馬斯洛的五種需求層次,生理需求不過是人類最底層的需求,接下來完成更高層次的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才是人一步一步完成尋找自己的唯一路徑。但是在消費時代,本該是基本需求的生理需求被刻意打造成為無窮無盡的物欲。這在飛速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迷失在無盡物欲、始終無法邁入更高層次的副作用。于是在如今這樣一個消費時代,人們迷失在兩條道路中,一條是永無盡頭的物欲追求之路,一條則是無所適從失去欲望與饑餓感的無欲之路。走上這兩條不同道路的原因,其實都是因為失卻了饑餓感。
真正的饑餓感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滿足生存、生活所需欲望的饑餓感,當這種饑餓感被滿足后,如果能完成向主動尋求挑戰自我的饑餓感的進化,你才有可能找到自己自我實現的需求。只有在不斷地對自我的挑戰中人才能拓展自己的視野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沉迷于低級物欲和蜷縮在狹小視野里的無欲都無法真正找到自己自我實現的需求。
“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也不能代表你,皮夾里的東西不能代表你,那該死的卡其上衣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眾生中的其中一個。”當看到《搏擊俱樂部》中泰勒用戲謔的語氣對正煩惱于生活無趣的杰克說出這段電影史上最經典的臺詞時,很多人會問自己:“那什么東西才能代表我?”這個問題的答案誰都無法幫你回答,對扎克伯格來說是創造出能讓十多億人一起溝通的Facebook能代表他,還是那個不斷挑戰自己、保持饑餓感的男孩能代表他?對喬布斯來說,是蘋果公司、皮克斯公司能代表他,還是那份“保持饑餓,保持愚蠢(求知若饑,虛心若愚)”的改變世界的強烈愿望能代表他?答案只有當你成為那個始終“饑餓”的人之后,才能知道什么能夠代表這樣的自己。正如泰勒在另一句經典的臺詞中所說的:“不要讓自己什么都有,不要做完美的人,我們要進化。”
是的,讓自己餓一些,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