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舒適區是指活動及行為符合人們的常規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壓力和風險的行為空間。早在1908年,心理學家羅伯特·M.耶基斯和約翰·D.道森就解釋過,一個相對舒適的狀態可使行為處于穩定水平,從而得到最佳的表現,但是我們需要有相對焦慮的狀態,即一個壓力略高于普通水平的空間。這個空間被稱為“最優焦慮區”,它正好在舒適區之外。
最優焦慮區是讓你的精力和行為達到最佳的區域。
當你愿意走出舒適區嘗試新事物時能收獲些什么呢?
你會更加有效率。鞭策自己跨出舒適區可以幫助你早些邁出步子,找到更聰明的工作方式。處理新的和意想不到的變化時你將會感到更容易。以可控的方式冒點兒險,學習怎樣在舒適區之外生活,可以幫助你在被環境所迫時適應生活中的變化。將來你會發現更容易走出舒適區,習慣于最佳焦慮狀態,在表現變差之前你將愿意走得更遠。你會發現更容易集思廣益,利用上你的創造力。走出舒適區的收益不見得能馬上顯現出來,學到的新技能、試吃的新食物、新游歷的國家、面試的新工作都會讓你在整體上自我改善。
怎么邁出舒適區?
每個人的舒適區有所不同,最優焦慮區能讓你開發出最棒的潛能,但是過多焦慮是件壞事。有一些方法可以幫你突破(適應、拓寬)舒適區,又不至于做過頭:每天做點兒不同的事情,換條路去上班,試吃新的餐館,一個星期吃素……每天做一點兒改變,從改變中尋找新的視角,即使它是負面的;觀察事情的進展,花時間解釋你所看到的,然后再介入;相信自己,快速做決定,這樣做可以幫助你啟動個人項目和教會你相信自己的判斷,還會讓你知道有些東西需要快點兒定下來;如果你有社交焦慮,不要以為你必須馬上鼓起勇氣在某天向人群提問,只要向他們問好就行了,看看能有多大進展。辨別出恐懼點,然后一步一步地面對。拓寬個人舒適區的邊界有很多方法。你經歷的事情可能是令人興奮的或是讓人遺憾的,但沒關系,問題的關鍵是你正在做。
為什么不時地返回舒適區很重要?
你不能一直待在舒適區以外,你得不時地返回去梳理經驗教訓。對于新的和有趣的事情,你最后想要的是:它們很快變得平常和乏味。這種現象被稱為“享樂適應”(hedonistic adaptation),它是指短時間內新事物留下的印象從難以置信變得普通的自然趨勢。
走出舒適區的關鍵點是要汲取新經驗,以可控的、易管理的方式達到最佳焦慮狀態,而不是給自己施加壓力。同樣的,不必要逼迫自己嘗試大的、巨大的體驗。也許冥想把你從舒適區拉出來的效果絲毫不亞于蹦極。目的不是要成為一個尋刺激的人,是為了去學、去了解什么才是你真正的能力。只是不要忘記:當你做些激勵你的、激發創造力的、有成效的和輕微不適的事情時,要為自己留住盡可能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