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比爾德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古典學教授,專業方向是古羅馬史、政治史、宗教史、藝術史、文學史。學術上她成就斐然,出版了十多本古羅馬研究專著,據美國斯坦福大學古典學研究主任說,瑪麗·比爾德是古典學被引證最多的學者。一個學者的成就看其著作是否被同行引用,比爾德教授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古典學教授是世界公認的。
18歲時,瑪麗·比爾德開始在劍橋大學紐漢姆學院學習。她原本計劃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但國王學院不給女生獎學金,她因此去了紐漢姆學院——一個女子學院讀書。那個時候,人們普遍認為女生沒有學術前途。她在大學的第一年去過意大利,愛上了古典學,學習拉丁文等,非常用功。碩士畢業后,24歲的她就開始在倫敦國王學院教書。1982年,她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論文是《晚期羅馬共和時代國家宗教:以西塞羅著作為基礎的研究》。1984年她回母校教書,是當時古典學中唯一的女教師。從1992年起,她是《泰晤士報文學增刊》的古典版編輯。2004年,她成為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2006年初,她開始寫“一個劍橋教授的生活”,在網絡開設博客。那個時候博客是個新生事物,她的博客很快就引起注意。她博客中的文字詼諧,反諷,批評,對世界事物、對學術發表看法,描述自己的生活、學生與丈夫等等,引人入勝。她是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她說:“我根本不懂做一個女人不是女權主義者會是什么。”博客的女權主義視角讓她談論的題目犀利而深入。劍橋女教授這樣的稱號就引人注目,加上她的生動的文字、古典學,一個專門研究古典希臘羅馬的學科走進了大眾的閱讀領域。她的博客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人。
從2010年起,瑪麗·比爾德應英國電視臺BBC的邀請開始做電視節目。電視片《龐培:一個羅馬城鎮的生與死》由她撰文并親自做電視片的主持人,引導觀眾跟著她走向龐培,闡釋龐培的歷史與生活。這個電視片播出后受到巨大歡迎,BBC繼續請她做電視片。2012年她寫作并主持了三集電視系列片《跟著瑪麗·比爾德去羅馬》。她的電視片把學術帶進旅游與學習中,她不是講述羅馬偉人的歷史,而是以顛覆性的角度顛覆了傳統古典學的研究,她帶著觀眾走進羅馬普通人的生活,講述普通羅馬人的日常與現實。她論述羅馬是一個移民的國際大都市,一個階級升遷快速的城市,一個擁抱每一個移民的城市,甚至奴隸在羅馬的生活也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奴隸可以成為公民,并成為富人。從她的視角看羅馬,她帶著觀眾閱讀羅馬人的一個個墓碑,羅馬生龍活虎,好像就是我們現代的生活。
瑪麗·比爾德的影響越來越大。2011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授予她榮譽成員稱號;2013年她獲得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勛章”;2013年她的著作《質詢古典:傳統、冒險與創新》出現在美國國家圖書評價獎的名單上。她的新著《古羅馬的笑聲:玩笑、搞笑與鬧笑》探討古羅馬人的幽默與公共責任觀。

瑪麗·比爾德常常在電視上就公共事務發言。2013年因為在電視上為移民辯護,她遭到了巨大的網絡攻擊,攻擊她的人大多對她的長相評頭論足,認為她長得太老太丑,她的灰白的頭發太難看太不能接受,有的人拿她的名字開惡意的玩笑,因為她的名字比爾德(Beard)在英文里是“胡子”的意思。一個電視評論人說她不該在電視片里出現,因為她的相貌破壞了電視片的美感。有人甚至威脅要在她的家放炸彈,有的人揚言要砍掉她的頭。他們用各種臟字形容她,罵她的人之多讓網絡翻了天。
瑪麗·比爾德年近60歲,灰白的長發,沒有化妝的臉,略胖的身材,她的外表不符合人們對電視女主持人必須年輕漂亮的期待,不符合大眾媒介宣傳的永遠不老的女明星的形象。雖然她是一個成就斐然的學者,一個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一個深受學生、同行愛戴與尊重的教授,但網絡暴力并沒有放過她,這些攻擊如傾瀉的驟雨,謾罵與攻擊集中在她的身體上。她不得不站出來反擊。她反擊的方式是分析這些謾罵的類別與意識形態的根源。她在博客上記錄和分析這些罵她的言辭,指出男權社會對女性頭腦的恐懼與對女性聲音的剝奪。她認為自己有權利表達不受大眾歡迎的觀點,有權利在公眾場合做一個真實的自己。她詢問:為什么女性不能在外表做真實的自己,必須做大眾希望的美人?為什么年紀變老的女性遭受這樣的謾罵與歧視?為什么我們這個社會崇拜年輕漂亮卻不尊重頭腦、知識和智慧?為什么一個人被贊美說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竟然是恭維?她坦然地談到自己不染發,不涂脂抹粉,素面朝天,驕傲地宣稱:“我就是我這個年齡的女人。”
女性不以相貌取悅于人,而以頭腦在這個世界立足,她給無數女性做出了榜樣。她不怕被罵,繼續寫作、拍電視,她的勇氣讓更多的人尊敬她。一位年輕的女性發表錄像說:“我長大了,要做瑪麗·比爾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