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我拿著一塊面包去湖邊喂魚。我把面包撕成一縷一縷的,然后撒向湖面。各色魚兒奮力地游到我的面前,歡快地搶著面包,就連可愛的烏龜也慢悠悠地游過來。我扔了幾片大的面包到它嘴邊,可惜魚兒們反應太快了,一次次搶走,烏龜始終處于發蒙的狀態??粗粗胰滩蛔〈笮ζ饋?。
一段美好而愉快的清晨時光。我喂面包給這些可愛的魚兒和烏龜,它們給我帶來美麗、快樂和滿足。我是給予者,但我收獲的是美好的心情,所以同時我也是接受者;魚兒是接受者,但它帶給我快樂和滿足,所以它們同時也是給予者。這種施與受的關系,構成了一個清晨的美好。
施與受,是美好而健康的關系的一種表達,因為施與受原本就是同一件事情。
我給予魚兒面包,但是我沒有強迫它們必須為我呈現美麗。它們很自然地享受我給予的食物,很自由地游來游去,它們不會因為我給予了面包就“表演”美麗和自由給我看,而是天生如此——無論我給不給它們面包,魚兒都很慷慨地“表達”自己的美麗與自由。
在人際交往中,施與受的關系有時候被扭曲了,充滿了控制與被控制的元素。這樣的關系直接導致了人際關系中的種種痛苦和沖突。在充滿控制的關系中,給予成為交換的條件,給予是為了得到或索取。充滿控制的關系會發出這樣的潛在信號:“聽我的,你就會……”(誘惑),“不聽我的,你就會……”(威脅)。在有大男子主義傾向的婚姻關系中,丈夫往往要求妻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這樣的婚姻是以犧牲另外一個人的個性和靈魂為基礎的,往往充滿痛苦和沖突。
在婚姻關系中,夫妻相愛并共同建設一個家,同時致力于把婚姻和家庭建設得更好。無論是誰,無論付出多少,都不應該把付出做為爭奪婚姻控制權的條件,成為讓伴侶感到內疚和無力的工具。在你為伴侶和家人付出的同時,你也是在“收獲”愛,而不是在“失去”。所有對失去控制的恐懼都來自內心,來自內心對不被愛和不被尊重的恐懼。
在親子關系中,父母往往認為自己是給予者,因此成為親子關系當中的強權者和霸權者。最常見的態度就是:“我們管你,都是為了你好……”他們不明白,在為孩子付出的同時,孩子也給予了他們學習成為好父母的機會;父母給予孩子愛,孩子也在給予父母同樣純真而無條件的愛。不懂得理解和傾聽孩子內心的父母,往往不懂得理解和傾聽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他們要控制的是對自己內心不夠自信和強大的恐懼。父母傾聽到自己內心的脆弱和恐懼、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并有能力自己滿足自己需要的時候,才能真正去傾聽孩子的需要并有能力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人們往往認為孩子來自父母,所以父母給予孩子更多。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心理意義上,沒有孩子就沒有父母這一重身份:正是孩子的需要,讓一對成年人成為有學習和成長能力的父母。孩子的需要就是一種給予,而父母才是真正的接受者。從這重意義理解,孩子與父母,都具有給予者與接受者的雙重身份。這一點在節目《爸爸去哪兒》中有所體現,所有爸爸最后的感受就是:感謝孩子對自己的給予——讓爸爸反省自己,在心理方面收獲了成長。
施與受本是一回事。事實上,施比受更有福,因為所有的付出最終都會返回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