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全國31個省市今年的高考加分政策公布,各地在整體加分“大瘦身”的同時,有13個省份的加分項目中提及了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有的地方加分幅度達20分。山東首次啟用了見義勇為類加分項目:受市級人民政府或省綜治委表彰的,可加10分投檔;受省人民政府表彰的,可加20分投檔。在高考卷面成績之外,額外的高考加分項目也是大家關注的話題。針對這一話題,本刊記者走進了山東萊蕪市艾山一中進行調查采訪。下面且聽他們怎么說。
張慶鵬
我贊成將學生的思想品德計入高考總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高考的杠桿作用,引起人們對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視。學生思想品德的賦分不能僅限于“見義勇為”等幾個狹窄的領域,應擴展到中華美德的方方面面。家長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義工團體的服務活動,奉獻愛心,獲得加分;學生在學校的思想品德表現如何,可以通過班主任與老師們的評定而獲得。
王雅玉(九年級五班)
我不贊成這個加分政策,因為思想品德沒有明顯界定,何為好,又何為壞呢?見義勇為行為加入高考加分項目,容易出現為加分而弄虛作假的現象。像愛老敬老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優良傳統,一旦用分數體現在紙面上,就會“變了味”。
欒瑞菊(九年級七班)
我贊成對思想品德,尤其是見義勇為行為進行加分,這會讓學生有行善的欲望。當遇到別人有困難時該伸出溫暖的雙手,這個曾經的信念便會發生作用。我們青少年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若個人無自制力,便由社會來助力。在具體實施上,學校可以安排老師作為“觀察員”,找出有公德心、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從小事中觀察一個學生平時的品德和行為。小事尚且如此,何況犬事?
崔文哲(九年級六班)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思想品德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將思想品德納入高考總分及加分項目,有利于從制度方面加強對中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使中學生真正能擔起未來發展的重擔。可建立日常思想品德檔案,由學校老師進行日常監督和綜合等級及分數評定。對全體學生按照統一標準進行評分,防止由主觀因素造成的不公平。
李辰(九年級六班)
在我看來,高尚的品德可以表現一個人內心的修養。在比較看重分數的今天,這個加分政策起碼可以讓那些學習成績不突出,但思想品德好的同學得到一個加分的機會。有時10分或20分,就能改變一個考生的命運。
另外,學生的思想品德要經過嚴格考察,要以嚴謹的態度全面了解學生的個人修養。對高尚的行為可以給予獎勵,若犯錯誤,則要扣分。
龐笑笑(九年級五班)
少數人因思想品德項目加分,我認為這對其他考生來說不公平。有的高中生可能因為想加分而做出危險的事情,甚至危害他人和社會的安全。思想品德的高低本就在于日常習慣,不能靠分數來衡量。如果非要評定,也不能只看做了哪些驚天動地的事,更應從日常行為中觀察。
李藝(九年級八班)
我們身邊的一些平常小事也能將自己的道德品行暴露無遺,有時他人的一些不良作為也影響著我們自己的身心。如果只對見義勇為加分,畢竟機會太少。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應只看重大作為,因為日常小事同樣反映我們的思想品德。
孫明玥(九年級七班)
我認為,將學生的思想品德納入高考總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從而更好地展示中學生的優良風貌。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個人的思想品德,更要注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品質與修養;評定要采納多人的平均意見,做到公平、公正。
吳俊(九年級八班)
我們都說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無論學生還是家長,注重的還是學習成績,忽略了思想品德的培養。一個人的品質絕對重于成績,素質低下的人成績再好也不會做出突出貢獻。通過加分措施,能引起學生重視,更有利于良好風氣的形成。
在“扶老人”“碰瓷”等事件屢屢出現的今天,利用高考這根無形的指揮棒來鼓勵中學生做好事,鼓勵學生提高道德修養是可行的。比如今年江西高考考生在公交車上勇斗歹徒一事就讓人欽佩,在生死瞬間彰顯正義的光芒,這樣美麗的心靈正是我們學習的道德風向標。即使對該生高考加分,大家也是心服口服。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控干其中的“水分”。“見義勇為”加分還可以由具體事例來衡量,而“思想道德”卻是抽象的,很容易讓大家產生一種“難道他道德高尚,我道德低下”的感覺。
鼓勵見義勇為,提高道德風尚是好事,但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不要讓“道德”成為某些東西的附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