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對臺的政策未能引起臺灣民眾的共鳴,在2014年8月的一份民意調查結果中顯示,58%的臺灣民眾表示對大陸對臺政策不滿。同樣,59%的臺灣民眾也表示對島內執政黨——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不滿。雖然也有一些受訪者的回答緩和了島內民眾對兩岸關系的激烈態度,但是很顯然,爭取臺灣民心雖然不無可能,但絕非一項簡單的任務。
這來自很多外界因素的影響。
就在美國過多介入亞洲事務、日本政府欲擴大自衛隊的同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9月末接見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重申了兩岸“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清晰闡述了對臺政策的底線。
外媒認為,習近平的講話暗示了中國政府在周遭戰略環境可能轉變的情況下,對兩岸關系的擔憂。尤其,受今年3、4月臺灣“太陽花”運動的影響,兩岸的服貿協議延宕至今,使本就缺乏充足信任和動力的兩岸關系再次出現了裂隙。此刻,中國政府與臺灣社會各界展開廣泛的接觸,目的在于拉攏人心。
自從2008年,馬英九上任以來,臺灣政府對于兩岸之間的交流,依循“不統、不獨、不武”的“新三不”模式。就在幾個月之前,馬英九在一次公開講話中評價道:“至今已與中國大陸簽署21項協議,兩岸關系達到65年來的最好水平。”
雖然日前在北京舉辦的APEC峰會上,備受矚目的“習馬會”未能成行,倒也符合陸臺雙方的一貫相處模式,不過《外交官》的作者認為,這是受臺灣“太陽花”運動的影響,中方在對臺關系上失去動力。
作者同時列舉了其他事項,包括臺灣情報機構策反大陸交換生,并援引了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相關人員的說法:“臺灣的間諜和情報機關嚴重危害了青少年學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長,嚴重干擾了海峽兩岸教育的正常交流和合作,要求相關方面立即停止這種行為。”
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在即,兩岸之間的政治對話又將隨著新的政治局勢變動。對北京而言,促進兩岸人民之間的關系,可能更有效的是“草根傳播”的方式。國臺辦主任張志軍6月首度訪臺,主張與臺灣各界深入交流,包括民進黨的傳統要塞臺南,也要敦促“海峽兩岸普通民眾之間的交流”。
中國政府的直航數量正在不斷增加,臺灣逐步放開了大陸游客的赴臺申請。在中國政府的一系列惠政面前,無論是臺灣還是中國政府都無法忽略“人”在臺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