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中國的經濟地情劃分進入更有效的布局謀篇:一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即將在中國橫空出世,向東連接亞太經濟圈,向西并入歐洲經濟圈,貫穿整個歐亞大陸;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區域城市群,圍繞一條“黃金水道”,串聯起全國40%人口的經濟發展命脈;未來城市的形成和發育,將在空間圈層結構的影響下,促使中國北京成為繼美國紐約、波士頓、華盛頓、五大湖區、日本東京、英國倫敦、法國大巴黎地區之后的又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都市圈。
而在發揮區域優勢的協調和共贏之外,在中國經濟形勢整體趨緩,日趨進入穩健的經濟結構性調整之后,關于中國的經濟的頂層描述及規劃將有利于解讀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向。
新常態
“在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時代,機會失衡成為‘新常態’。”李嘉誠在出席汕頭大學畢業典禮時,發表一篇題為《無心睡眠》的致辭時,提到了自己的上述觀點。
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Mohamed"El-Erian)首次提出“新常態”這一概念時,大概沒有想到它日后會在經濟學中被引用得如此頻繁,尤其在中國。今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這代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已成過去。當然,也有可能僅是中國經濟增速的換擋期,政府對相對穩定的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的一般性描述而已。
微刺激
中國經濟的微妙之處,在于中國政府數次明確表態“將不會采取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政策,不會擴大財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但輿論卻將國務院所推行的一系列相對溫和的經濟刺激政策,解讀為“微刺激”,可見外界對刺激的依賴性。
通常認為,今年4月政府關于擴大對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加快棚戶區改造,加快鐵路尤其是中西部鐵路建設;加大涉農資金投放,對符合要求的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適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的措施為“微刺激的開端。5月,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首次承認“微刺激”存在并合理。他表示:政府今年以來的多種“微刺激”手段保證了財政政策積極、貨幣政策穩健,符合經濟發展需要,有效果。隨后,中國官方媒體批評外界對“克強經濟學”中“不刺激”的解讀“以偏概全”。
京津冀一體化
1986年,時任天津市長的李瑞環倡導環渤海地區15城市共同發起環渤海地區市長聯席會。2004年11月,發改委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2005年1月,國務院通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基本形成北京、天津為中心的兩小時交通圈。2011年,發改委啟動首都經濟圈的規劃和編制工作。2011年3月,“首都經濟圈”的概念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2014年3月,“京津冀”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2014年8月22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天津市規劃局、河北省地理信息局在北京召開了京津冀測繪地理信息協同發展第二次座談會,現場展示了8幅專題地圖,內容包括京津冀行政區劃、綜合交通、地形地貌和水系流域、人口分布、教育衛生、產業園分布等。
至此,熙攘了十年之久的京津冀三地聯合規劃首次以最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
絲綢之路經濟帶
建設“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主動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它對推進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和沿線國家共同發展意義重大。
在形式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屬于跨國經濟帶,它的成功將立足于構建區域合作的新模式。意味著需要中國及其他參與國以更開放、包容的姿態,打破傳統區域合作之間基于互惠的貿易和投資安排,確立統一的關稅政策,然后再建立超國家的機構來實現深入的合作模式。不統一的關稅有利于維護各區域間現有的制度,是一種務實靈活的經濟合作安排。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除了陸上交通以外,還有一條主要途徑是取道海路,自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往南穿過南中國海,進入印度洋、波斯灣地區,遠及東非、歐洲。這一東西方交往的海上交通要道,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2013年10月3日,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提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愿與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由此進入國家戰略視野。
長江經濟帶
規劃顯示,長江經濟帶的建設目標是:到2020年要完成水路、鐵路、公路、航空網絡的“四個建成”和包含區域管網及一體化交通網絡的“兩個基本建成”。具體要求是,要建成暢通的黃金水道,由0.67萬公里增加到1.62萬公里;要建成高效的鐵路網絡,形成沿江快速的鐵路網,其中高速鐵路將由4000公里增加到9000公里;要建成便捷的公路網,包括建成覆蓋所有縣城的普通國道;要建成發達的航空網絡。要基本建成區域管網,管道從4.4萬公里增加到7萬公里;要基本建成一體化的交通網絡,實現中心城市周邊區域之間1至2小時的交通。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軸線,涉及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城市群,覆蓋11個省市。數據顯示,長江經濟帶共有6億人口和超過1/5的國土面積,截至2013年底,區域內GDP總量接近26萬億元,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