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呼萬喚,滬港通終于問世。然而開通首周,76%的投資額度并沒有被使用,預想中對于離岸人民幣匯率的沖擊也非常有限。
類似情況出現在“單獨二胎”政策上,預想中每年多增加200萬人口,一年過去了,二胎新生兒只有20萬。
擔心打開閘門之后的洪水猛獸無法抵御,于是一再拖延,一再抬高門檻……迎來的卻是頗為令人失望的成績。
前熱后冷,政策尷尬
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通車,首秀之日南北資金便分出高下。北上資金多方捧場,滬股通首日130億標的使用額度僅半日就告罄,港股通卻是交易清淡。
尤其出乎市場預料的是,隨之而來的雙向資金大幅縮水。滬股通連續五天的買入金額分別為130億、48.45億、26.2億、22.76億、23.41億。港股通更為慘淡,連續五天的買入金額分別為17億、8億、2.6億、1.65億、1.86億。
全周交易結束后,證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21日,滬港通下成交金額合計291.01億元人民幣。許多券商表示,由于推出之前預約開戶比較踴躍,因此港股通首周遇冷確實出乎預料。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陳文鴻認為,滬港通開通第一周,港股通的成交相對并不活躍,這可能是由于滬港通實行交易配額制度,加上內地中小投資者不熟悉港股市場的情況,而香港市場又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因此交投清淡也是在預期之內。
由于港股通對內地資金投資設置了一定門檻,僅限于機構投資者及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余額不低于50萬元的個人投資者,“除了投資者對香港市場不夠了解外,機構這類大額資金遲遲未動手也是重要原因”。
雖然多方一再強調“搭橋筑路,不爭一時”,然而交易冷清已是不容置疑之事。那么原有的改革期待——助力人民幣走出去,助力內地資本市場開放,還能實現多少?
這種前熱后冷情況還出現在放開“單獨二胎”政策中,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公布,“單獨二胎”政策正式在全國開始實施,至今已滿一周年。近日,國家衛計委確認,自“單獨二胎”政策逐步開放以來,全國1100萬對符合條件的單獨夫婦里,只有約70萬對提出二胎申請。
在“單獨二胎”政策實施之初,衛計委曾預測,每年將有200萬對夫妻提交二胎申請,然而這一年來提出申請的還不及預期的一半,而實際二胎新生兒的數量更少,想象中的嬰兒潮并沒有到來。
過去總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們不生是由于政策不允許,一旦政策放開,大家肯定會搶著生,于是導致巨大的生育堆積、人口膨脹,這也是生育政策多年徘徊的原因之一。如今事實給出來清晰的回答:即使政策放開,真正選擇再生育的家庭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
“我們曾預計有一千萬對夫妻申請,假定80%要生,一年800萬人出來了,當時覺得好害怕,要謹慎。結果最后一千萬對夫婦當中,申請的只有60萬,而且在去年一年,生出來連20萬都不到。”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云龍說道,“所以現在人口政策調整,我個人感覺,失去了調整人口政策的最佳黃金時期,現在調整已經有點晚了,我們的老齡化已經很嚴重了。”
時間窗口
不僅改革有對“時間窗口”的要求,開放也有。放開前,我們總能找到拖延的理由,但當最終發現這些理由并不成立,放開的機遇已然錯失。
2月19日,中石化發布《啟動中國石化銷售業務重組、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的議案》。隨后,中石油、中海油、中電投等十幾家央企陸續出臺混合所有制改革舉措或積極表態。然而,國資委的態度卻漸漸出現轉變,業內諸多文件中開始使用“搶跑”“不鼓勵”等字眼。
6月30日,銀監會終于發布了《關于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的通知》,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顯著降低75%的法定存貸比對銀行放貸的限制。除中國內地外,包括歐美、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都沒有對貸存比提出明確要求。去年的“錢荒”現象也證明了存貸比在流動性方面監管的無力。然而短期來看,全面放開存貸比監管紅線仍然困難。
10月1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稱,中國可能在兩年左右時間內向所有夫婦放開二胎政策,這可能不會顯著提高生育率。同日,社科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也表示:“實際上現在我們國家的生育水平已經非常低了,在我看來,現在全面開放二胎也并不是操之過急。”然而,衛計委在當日晚間回應,目前暫無全面放開生育二胎的時間表。
“現在很多制度性的變量改得過慢,正在激發越來越多的法外行為、法外現象。”北京大學周其仁教授曾撰文評論道,“金融改革講‘利率市場化’,討論很熱鬧。可走進生活,哪種利率模式現實里沒有?在一個變化很快的社會,改革要提升制度化能力,也就是化解法外行為,把對他人與社會無甚損害的法外活動,盡可能地納入法內框架。否則,那才叫最大的制度失敗。”
在正確的時間拐進正確的路口總是困難的,因此我們并不想事后諸葛亮似的指指點點。但既然在我國“緊急叫停”總能令行禁止,有了這重保底,何妨在放開時勇敢一些呢?
本欄目責任編輯:"楊帥(yshfait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