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感覺自己晚上睡不著覺,早上又醒不過來?正常的生物鐘被打亂?你以為這是生活壓力所為,殊不知,一個隱形的殺手——光,正悄悄潛入。
準確而言,是光污染。
1879年,愛迪生發明電燈。從此,便開始了星光與燈光的博弈,人類的整個居住地光輝四溢,電燈讓地球迎來了電光時代,卻也因此帶來了新的環境災難。
光之殤,幾時休?
“許多人已經失去了夜空,而正是我們的燈火使夜空失色。”澳大利亞《宇宙》雜志主編埃爾維奇說道。
這并非危言聳聽,最近他組織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全球70%的人口生活在光污染中,夜晚的華燈造成的光污染已使世界上20%的人無法用肉眼看到銀河系美景。你或許并不知道,我們所處的星系是如此明亮,在真正沒有光污染的地方,銀河最明亮的部分甚至能讓地面的物體投下淡淡的影子。然而現狀卻是:身處大城市的人們只能看到幾十顆甚至幾顆星星。
然而,光污染并不僅僅是暗夜和星光的殺手。
2001年的一天,大西洋沿岸沙灘,大量剛出生的小海龜尸體橫陳。經過調查,人們發現,光污染正是罪魁禍首。新出生的海龜通過感知海面的月光和星光,從而爬行至海洋,投入它們的生命樂園。如今的情形卻是,燈光令星空黯然失色,小海龜南轅北轍,趨光而行,誤將陸地當作海洋。由于長時間缺水,許多小海龜不幸夭折。
光污染不僅影響了人類的生物鐘,也使得一眾生物晝夜不分,其覓食能力、辨別方向能力、物競天擇的能力均受影響。更甚者,獵食者與獵物的位置都發生了轉變,如水藻,因為光害會幫助藻類繁殖,制造赤潮,結果殺死了湖里的浮游生物及污染水質。原本喜歡黑暗環境的貓頭鷹、蝙蝠、獾等夜行性動物在光環境下數量銳減,數以百萬計遷徙的鳥因高樓燈光干擾而撞樓身亡,連過去夏秋季常見的螢火蟲也難覓蹤跡……植物也不能幸免,緊靠強光源的樹木,光合作用能力迅速弱化,氧氣釋放量會急劇降低,存活時間也隨之大大縮短。
徹夜的光扮靚了城市各個角落,卻讓無數生物毫無遁形之處,一場巨大的生態災難正呈壓境之勢襲來。光污染肆虐之處,人類也難以幸免。高密度的熱性光束通過眼睛晶狀體集中于視網膜,其聚光點的溫度可達70℃,對眼睛和腦神經的危害可想而知,熒光燈的頻繁閃爍,會迫使瞳孔頻繁縮放,造成眼部疲勞。燈光的不合理使用已被證明是導致近視的重要因素。
“不夜城”思維猛于虎
光污染讓我們失去什么?恐怕并無多少人去思考。
流光溢彩的夜晚能為我們帶來什么,卻很好羅列:難以言喻的興奮、黑暗中的奔放以及燈光下奇譎的詩意……
所以在國內,更多政府管理者熱衷的是目前頗為時髦的“不夜城”,在他們眼中,流光溢彩的夜都市是繁華富足的象征,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紅燈綠影令他們興奮不已,殊不知,“高臥不夜城”的思維相比光污染本身,危害更甚。
2010年,為迎亞運會,廣州啟動了一項重要工程——亮化珠江兩岸。廣州雙塔、小蠻腰、人民橋紛紛被燈光包裹。然而,完工不久,就遭到了廣泛的質疑:創意平庸、色彩堆砌、耗資巨大。
如廣州這般大興土木者比比皆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逢盛會必亮化,燈光的使用混亂而無效率。就連一些中小城市也在紛紛追逐白亮工程。譬如蘇北灌云縣,這個經濟貧困縣,耗資上千萬對全縣200多個政府部門、單位,300余幢樓體進行整體亮化。這項花費,相當于全縣城市低保對象12年的低保費用,相當于全縣農村低保對象一年零七個月的低保費用。
從衛星圖上觀測中國之夜晚,整個東部地區一片燈火輝煌,無數商圈、巨幕、廣告燈、霓虹燈爭相登場,閃爍奪目。有些強光束甚至直沖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樣,即所謂的“人工白晝”。
城市亮化的初衷固然是好,但老百姓真的需要徹夜通明,亮如白晝的“不夜城”么?在我國的城市規劃中,照明措施無序、照明光線混亂、照明效率低下的狀態隨處可見。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際上許多大都市都開始放棄不夜城思維。譬如紐約,其對夜間照明的面積和亮度有著嚴格的規定。霓虹燈閃爍的商業區多集中于某一區域,而且凌晨兩點后必須關燈。若是選一制高點俯瞰整座都市,只可見中心區一片光亮。
神說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圣經·舊約》開篇,詩意而深情地贊美了光,視其為無所不能的造物主。自古以來,人們歌頌光明,鄙棄黑暗。光是吉祥之物,為人行方便之事,但我國在光污染領域卻是空白一片,雖然目前我國有綜合性的環保基本法《環境保護法》,也有專門環境立法,如《水法》《森林法》等,但都沒有涉及光污染的規定。沒有研究成果,沒有法律法規,沒有檢測手段,沒有有效監管……光污染的問題不容小覷,須框定于一定范圍之內,相關法規的出現變得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