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多種原因,當下各種教育對人文性的關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忽視,超常教育作為特殊教育中特殊教育——為了培養精英中的精英,在人文性的缺乏方面表現更為明顯。東北育才超常教育實驗部,提出了“最優教育”的理念,基于人性立場將人文性提高到了十分重要的程度,它內涵系統而豐富,對于彌補教育在人文性方面的不足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文性;東北育才超常教育實驗部;最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 (c)-0000-00
人文性應該是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教育面對的是“人”,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機器,更不是單純的產業對象。人文是與科學、藝術并列的人類三大精神支柱之一??茖W指向“物”,藝術指向“美”,而人文則包含二者又更多指向“善”的層面。教育的觀念當立于“人本”,從“人”出發,尊重人、關愛人、引導人、發展人是教育的終極使命。超常教育更應當如此,更加強調這種人文性。
1 超常教育人文性的缺失現象
偉大科學家錢學森先生的“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這句話的本質在于它是對中國教育現狀的叩問,在于對中國教育體系與制度的質疑。整個社會對于教育的態度都存在著很大的功利性,盡管推行了多年的素質教育,但目前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教育體系仍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尷尬。中小學生過于沉重的學業負擔和教育功利化傾向引起全社會的擔憂。許多學校只把升學率、優秀率高低作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標準,年輕人缺乏人文知識,沒有人文情懷。
這些教育的弊病已經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了超常教育領域,而且觀察這些年超常教育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國內的一些超常教育學校形成了一種所謂“唯理性教學模式”。這種主要從數理化等理科教學中形成的教育方法,已經成為大多數超常教育學校主要的教學模式: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義,重視培養訓練記憶、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視邏輯思維能力,而較忽視情感、態度、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視學科知識的系統性、理論性,而較忽視溝通不同學科的知識,以及建立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倫理的聯系;重視知識的傳授,而較忽視個性的充分發展;通過嚴格而激烈的競爭保持較高的學習質量。這種教學模式的推行,雖然迎合了傳統的思想和大眾的口味,但卻使超常教育成了應試教育的“幫兇”,誤導了教育的本質目標,陷入到應試教育的愈演愈烈的惡性循環之中。
2 超常教育人文性缺失的深層次原因
2.1 功利觀念的主導
這些問題之所以愈演愈烈,絕非僅是這個時代的教育問題,這個問題的始作俑者可以追溯到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上來,教育的“功利主義”觀念一直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整個社會。自上世紀50年代教育被納入高度專門化、技術化的軌道,重理輕文、智育至上、能力主義等觀念早已由學校滲入社會,成為一種相當普遍的價值觀念。對本專業以外更為重要的社會、倫理、環境生態、文化教育等問題缺乏應有的知識和重視,缺乏社會理想和人文關懷。
同時,這種觀念也誘化成了對特殊人群的一種歧視,尤其是超常教育領域更是如此。在這個功利理念主導下的教育領域,人們只看重以固定模式和方法進行測評的智力測驗,人們對于通過智力測驗考題的學生滿是膜拜和贊賞,認為這才是真正的人才,學校老師也在無形中給予“區別”對待。然而這些天才們同樣更害怕被當作異類、怪胎,多次的獵奇式報道讓這些學生處在被冷眼的角落之中,成了類似于動物園里的珍稀物種。
尤其中小學生教育現狀至少有兩重弊端值得重視,一是知識本位的教育方式重成才的教育而忽視了成人的教育,與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背道而馳。由于它以追求升學率為直接目標,因而不可避免地使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和灌輸方式的落后教學方法大行其道。二是不斷加重青少年的學習負擔和精神壓力,導致受教育者發展的全面性缺失與個性畸形,不利于甚至是有害于學生的身心發展。
2.2 教育制度的不夠完善
除了觀念的問題,中國現有的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容回避的。一方面,教育立法不完善,國家、社會重視程度不夠。由于中國特殊的國情體制,在教育立法方面還有許多盲點和不完善的地方,沒有形成一種規范化的教育操作模式,使整個社會在教育的過程中缺乏一個法律的規范和約束,只注重結果。
另一方面,教育研究不夠遲緩,起步晚。尤其是中國的超常教育理念的探索在1978年才正式開始,起步晚,而且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比較滯后,一直都沉浸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庇護下匍匐前行。這些年來,中國的教育理念的更新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需要,呈現的弊端也是千頭萬緒難以細述。
最后,教育方法、課程體系都不具有針對性。當今中國教育品質最顯著的畸變,是80年代以來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以考試為中心、為考試而進行的教育時至今日,中國學校仍然籠罩在陳舊的傳統氣氛之中,學生在超強度的技巧訓練和題海大戰之中“苦學”,死記硬背、滿堂灌、唯書唯上、師道尊嚴仍是普遍的現實。應試教育最嚴重的后果,是將面向所有兒童的義務教育,變為高度競爭性的升學教育,在篩選出少數“尖子”之時,學生淪為背書機器和考試機器,人的地位、價值、情感、尊嚴可怕地消失了。
3 “最優教育”強調人文性
依據我國超常教育的現狀和具體環境,研究國內外超常教育的成敗得失,結合新時代下對人才的培養和需求理念,東北育才超常教育實驗部提出了一種“最優教育”理念或可作為中國教育,尤其是超常教育面臨的諸多問題的解決之道。所謂“最優化教育”是指教育的過程,教育環節各種要素的最優化表現及互動—實現的整體過程。最優的教育理念,改變按部就班的常規教育模式,讓孩子們從最優學生,完成到最優人才的蛻變。在這其中,將提供最優的資源、最優的教師、最優的環境。
3.1 最優教育是內涵豐富的教育
“最優教育”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是“兩性一化”理念的整合?!皟尚浴奔纯萍夹耘c人文性,“一化”即最優化,尤其值得稱道和開創性就是這套理念強調人文性在超常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開始用“以人為本”的視角和思維去思考現有的教育理念,這是難能可貴的。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求在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中體現對人的生命與發展、需要與追求、自由與創造、人格與尊嚴等進行人性化的觀照、理解與尊重,體現“人是教育的出發點”。每一個老師在課堂里不僅僅是把一個知識、一個概念教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把一種文化,把一種文明,把一種理念傳授給孩子。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全面而又具有人文關懷的社會有用人才,才能符合時代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3.2 最優教育是一種服務理念
教育是用來服務人類的,絕不是凌駕在人之上的,為謀取暴利或某些控制目的存在。它是為了服務人類的不同存在而進行的以延續人類生存為目的的具體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最優教育完全以這個最崇高的目的為宗旨,它的人文性包括支持的教育、關愛的教育、發現的教育三個組成部分。這三個組成部分都是以學生為中心,發現孩子的優點,發現最適合這些孩子的教育方式;對他們的特殊性尊重并贊賞,將他們當作是人類的珍寶,自己的寶貝,關心他們,愛他們;進而支持他們的所有美妙想法,支持他們的實踐活動,讓他們的夢想變成現實,讓他們的天才得到最大程度的開啟。
3.3 最優教育是一個可實施的方法
東北育才超常教育實驗部的最優教育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可以實施的具體的教學過程。它是來自于教師們的多年經驗與悉心總結,是建立在對超常學生多年關懷、觀察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人性化的課堂,活躍的特色課程,富于個性色彩的學生、教師、教學管理,都證明了最優教育,從每一個細小的環節出發,力求做到最好。讓每一個與東北育才超常教育有關的人都能深切感到那種基于感性,又極具可操作力的實在魅力。
一個工具理性盛行,忽視人文學科的社會很多怪誕的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普遍性的不重視人文價值,所以社會倫理失衡、道德淪喪、企業缺乏人文精神。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主要內容應該包括改變這種重理輕文的狀況,倡導一種人文精神的回歸。這在超常教育領域更應該如此,超常學校里大部分都是智力超群的學生,如果在開發他們智力和潛能的同時,再以一種人文性的教育理念去引導和培養他們,讓他們不僅有知識,而且有思想,有責任感,具有思想文化的厚重感,有一種求學與為人處事的氣度與心胸,他們一定可以為社會貢獻更多,這正是在針對超常教育強調“最優教育理念”里的“人文性”的重大現實意義。我們一直在堅持,也相信必然會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曾德鳳.中國誰來奪諾貝爾獎[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2]朱奕.中國超常教育二十年紀實.中國青年研究,1999,(3):47-48
[3]顧明遠.為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中國教育培養難題.中國特殊教育,201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