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濰坊市教育局提出的學校共同體建設的新舉措,在未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和增加師資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激發了學校內生動力和校際教育的均衡發展。昌樂縣高崖庫區中小學積極實施城鄉共同體戰略,依托縣城優質學校的資源,采取得力措施,短期內大幅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
關鍵詞:城鄉共同體 共享 中小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06-01
高崖庫區中學和庫區景茂小學兩所學校地處沂蒙山區,教育基礎設施比較落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也較低,社會及家庭對教育重視的氛圍亦明顯不足。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濰坊市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方案》,庫區中學和實驗中學相互安排骨干教師到對方學校作為期數月的訪問學者,效果顯著;另外,景茂小學五年級全體師生也來到縣實驗小學開展了“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活動,雙方密切合作,共謀發展。
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差,教學理念相對滯后,這些已經成為制約教育均衡發展的瓶頸。實踐證明,構建“城鄉學校共同體”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擴張優質教育資源,實現“理念共享、資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達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農村學校教育水平、使義務教育得到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高崖庫區中小學積極實施城鄉共同體戰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1 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的現實意義
“城鄉學校共同體”工程的實施,發揮了城區學校的示范輻射作用,使學校有了新的辦學理念,明確了辦學目標,提高了辦學品位,為學校發展增強了后勁。“共同體”的構建,鍛煉了一批教師,使他們的專業水平得到了成長,優質教育資源得到了共享,促進了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擴大了校際之間的溝通交流,加深了學校領導、教師、學生之間的理解與信任。我們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促使教師樹立良好工作理念
在實驗小學五年級老師們的辦公室里,我們的老師和他們一塊探討實小教師的工作,參觀了他們的備課、學生作業與一周的活動內容;另外語文教師還擔任品德與社會等常識課,數學教師任兩個班的課。通過這次活動,老師們提高了思想認識,更珍惜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任勞任怨地為孩子們批改作業,備好每堂課,上好每節課,與孩子共同享受學習的喜悅,使師生關系更和諧,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1.2 激勵學生奮進
在城鄉學校共同體中,城里孩子的良好素質凈化了農村學生們的靈魂,使農村的孩子們受益匪淺。在道別的時候,很多人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戀戀不舍”明顯地寫在孩子們可愛的臉上。回來后都表示努力學習、拼搏進取,與實小的孩子縮短距離,講文明講禮貌,在校做一名優秀學生,在家做一名好孩子,他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珍惜。
2 抓實、深化共同體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村學校教育發展
為了使共同體學校互動交融,優勢互補,實現“理念共享、資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目的,切實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2.1 互派訪問學者,加強教師訪問交流
在構建共同體活動中,提升薄弱學校的師資水平是至關重要的。為此庫區中學安排有發展潛力的年輕教師到縣實驗中學作訪問學者。他們走進實驗中學的課堂,走進教研室、辦公室,走進他們的管理崗位,與教師學生進行零距離交流溝通。通過聽、看、做、講、研討等活動,在實踐中學習鍛煉自己。在回到學校后,他們用學到的新思想新理念帶動了學校教師的全面提高。實驗中學的3位骨干教師到庫區中學進行了兩個月的指導教學。他們深入到教學一線,用過人的業務素養帶動了庫區中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培養了一批學校骨干教師。
2.2 建立聯合教研機制,加強教科研協作交流
師資力量薄弱,教科研特別是校本教研能力不足,一直是困擾農村學校的難題。在共同體的平臺上建立校際聯合教研機制,定期開展教學研討、素質教育沙龍等交流活動,有效地帶動農村學校教科研隊伍,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課題協作、課堂展示等能力。我們庫區中學和縣實驗中學,景茂小學和實驗小學分別制定了教科研聯合機制,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教科研活動,庫區老師的教科研能力有了明顯的進步,今年共有10人在市級以上評選中獲獎。
2.3 建立資源流動平臺,借力城區學校資源
我們與共同體學校積極磋商,建立了教學資源流動平臺,并配套了相關機制,充分利用城區學校的優質資源加強教學,有效地改變農村學校的落后局面。具體措施有:一是利用學校信息網,加強交流學習;二是開展“圖書漂流活動”,精選城區學校適合學生閱讀的優秀中外讀物,運到農村學校傳閱,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三是共同開展優秀教育教學案例評選,并舉辦展覽活動。通過一系列的資源流動,實現學校間的互利共贏。
2.4 建立定期會商制度,促進學校管理交流
既有先進的辦學理念,還要有嚴格的執行措施,才能引領教師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庫區中小學和他們的共同體學校分別建立了定期會商制度,通過定期會商引進城區學校先進的管理模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超前的辦學理念。通過這些理念的有效實施,增強了農村學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全面提升農村學校辦學內涵,加快了農村學校在辦學理念、管理水平、教學質量等方面與城區學校接軌,實現了城鄉學校的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3 “學校共同體”構建需注意的問題
(1)學校共同體建設,雙方要高度重視,真誠平等交流,不拘泥于形式。要做真正的共同體,決不能形式上是共同的,實際中卻互不干涉。共同體雙方要克服體制上的不同、教師思想上的差異、交流中碰到的各種麻煩和不便,盡最大能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推進城鄉義務教育教育均衡發展,使鄉鎮學校走上特色辦學之路。
(2)強化城鄉共同體學校“捆綁”管理,扎實推進城鄉學校一體化管理模式建設。為使共同體體現出合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建議考核評估時把共同體學校作為一個整體統一考核,這必將引起雙方學校的高度重視,更好地促進共同體的整體進步。
參考文獻
[1]《濰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濰坊市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濰政辦發[2012]17號)[Z].
[2]昌樂縣學校發展共同體實施方案匯編[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