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總是以“權威”的地位出現,學生的身份總是“遵從者”。,隨著時代的發展,轉變學生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勢在必行。
關鍵詞:激發興趣 感受樂趣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20-01
長期以來,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總是以“權威”的地位出現,學生的身份總是“遵從者”。而思想政治課教學更是如此,普遍存在著“滿堂灌”死記硬背的現象。學生成了被灌輸的容器,囫圇進去,不知其味,他們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銷蝕,使得思想政治課越來越乏味。“單一、呆板”一直都是思想政治課的代名詞。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轉變學生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改變人們對思想政治課的看法,勢在必行。下面本人對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對傳統政治課的看法,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1 利用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青少年處在興趣高峰時期,好奇,好動、好學、好模仿,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因此,他們對許多問題都感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因此,教師正好可以利用他們的興趣來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生動活潑,幽默詼諧的語言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變單一,呆板為生動、活潑;可以用形式多樣的課堂形式,讓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辯論中,在教師適時點撥中,受到啟發和鍛煉;可以創設情境,利用小品,情景短劇或其他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表演欲和創新思維;可以利用設置懸念問題,一環扣一環,逐步啟發學生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自律能使人優秀起來》內容時,我組織了一次辯論會。辯題:網絡的利與弊,正方觀點:網絡的利大于弊;反方觀點:網絡的弊大于利。把全班同學一分為二,一半為正方;另一半為反方,我當辯論主席。(事先,讓同學們提前做了一下準備,查閱了一些資料。)上課就開始了辯論,同學們熱情高漲,一個個躍躍欲試,那激烈的場面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通過這個小小的辯論,使學生全員動員,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網絡的利與弊,也使學生對網絡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對今后如何看待網絡問題將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更大的一個作用是給現在一些正在迷戀網絡游戲的學生很大的教育作用。通過這種靈活、熱情、激烈的學習方式,既煅煉了學生的說話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也激發起了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創新的學習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同學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從這個小小的辯論中,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同學們的集體主義觀念,在辯論地過程中,我驚喜地看到,同一組的同學之間為了能辯倒對方,都在竭盡全力努力著,整個的辯論過程井然有序,也看到同學們之間,有一定的道德意識,這是在傳統思想政治課中看不到的,也是達不到的。
2 利用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
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講授為主,而忽視了教與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久而久之,使得政治課變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學生變成了觀眾,只有看得份兒,根本沒有參與的可能,這樣的課堂,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嗎?能讓人喜歡嗎?能使學生享受到學之樂嗎?
心理學研究證明,積極的情緒,能激發人的潛能,發揮出超常的水平。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民主、平等、合作和諧的關系,這樣就要求教師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表現,適時的引導,傾聽學生的意見,真正地把學生的“要我學”的意識轉變為真正的“我要學”。這樣一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給他們自我展示的空間,調動起他們的積極的情緒,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講《生活需要友誼》時,我準備了一個“四人踩報紙”的游戲。我事先準備了四張人民日報,上課一開始,我把學生四人一組分好(最好2個男生、2個女生),準備游戲,開始報紙整張展開鋪在地上,讓四個人一人站一只腳在上面;接著報紙疊一下,還讓同學們一人站一腳站在上面,往后依次,當報紙只剩下1/8時,看哪一組還能站上去。第一批站完,第二批接著依次進行。讓整個班的同學都體驗一下。當時,現場的火爆勁兒無以言表,整個課堂一直洋溢著孩子們的歡樂的笑聲,和諧的魅力太大了,我也被融進了這歡樂的海洋,被同學們的激昂的情緒所感染,我更驚喜地看到,連平日里不愛動的同學,這次也積極參加了,看著他們的一張張天真,燦爛的笑臉,有哪件事能比得過這些呢?通過這次小小的活動,可以使同學們,體會到團結的力量,友誼的可貴,也促進了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事后學生跟我說,他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鮮和快樂。
3 利用教學評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只注重最后一次考試的結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用過程,哪有結果。真正影響學生的并非最后一次考試,而是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言行。因此,我們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
把過程這一環節掌握好,必須抓好幾個方面的問題。
3.1 注重與時俱進的“鞏固練習題”
在設計鞏固練習題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并且聯系實際,題型要靈活多樣,難易適中,要符合不同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情況,使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學有所得。在學生做出回答后,要及時發現共性問題,并及時分析,引導和糾正,對學生要及時鼓勵和評價。
3.2 注重“課堂小測驗”
課堂小測驗的特點是“小”它靈活,短小,便于操作,可以在開始上課時進行,可穿插在授課過程中,也可在總結過程中進行,方式靈活,可用大屏幕,可用口答式,也可用筆試,形式多樣,在設計此類測試時,一定記住它的“小”,一定要精練,一般為1~2題為佳;要注意給學生選擇和評價的機會,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增強學生的積極性。
3.3 要注重“單元測試”
教學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過程,它是由相關的各個部分,各個階段構成的,只有把每一部分,每一階段的教學都搞好,才能使整個教學活動收到理想的效果。對于政治學科來說,整體性很強,幾課教學結束后,可能只解決了一個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應該總結和盤點一下,檢測一下學生對這些內容學得如何,單元小測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小測考完之后不等于任務就結束了,這不過只是一個開始,最重要的環節是——批閱和評定,把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并且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對失誤之處進行修改和補充。
3.4 注重“對學生的評語”
學生是有情感的,他們不是木頭,不能把他們當作機器,教師一定要懷著對學生的愛,發自內心地來寫評語,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覺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勵和關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好感覺。
總之一句話:“還給學生一片藍天,讓他們自由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