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改革和新課程的進行,網絡技術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勢。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互聯網提供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去研究、探索、創作、總結新經驗,構建新模式,培養新人才。
關鍵詞:網絡資源 歷史教學 引導參與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32-01
我們身處的知識經濟環境,它對教育有了更深度的要求,要求創建一個可以充分開發人的潛能,發展人創新潛力的嶄新的教育體系。現在中學課改正處于激烈的進展中,這就需要我們歷史老師可以及時把握機遇,可以很好的利用網絡給提供的良好的條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研究、創造,整理新經驗,創建新模式,推動素質教育。本文重點圍繞網絡環境中的歷史課堂教學研究活動做些淺見。
1 應用網絡進行歷史教學的意義
網絡資源具有容量大、更新快、交互性強、共享便捷、時代特色鮮明、形式活潑多樣等優點,能夠滿足教師和學生不同層次的多樣化需求,對歷史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具有其他資源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以普通初中歷史新課程為例,普通初中歷史新課程在內容的選擇上,堅持基礎性、時代性,著重關注實際生活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一定要緊密,重點培養學生的生活軌跡,尤其是學習中的各個方面。在為學生創造開放式學習環境的同時,引導他們尋找學習多樣化的優點并且全身心的投入進來,提高這方面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還要注意他們認知科學知識的態度,一定要認真,實事求是,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主動操作能力。所以說,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條件就是老師靈活、多樣的引導。而網絡資源對于歷史新課程的實施恰恰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
首先,網絡資源為歷史新課程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通過大量的歷史教學與學習網站、歷史圖片、歷史音像資料、歷史課件等為歷史新課程提供了生動的、可供選擇的課程資源,增強了歷史新課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將抽象的、過去的歷史變成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歷史,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和學生克服新課程專題性過強的特點,推動新課程的實施。
其次,網絡資源可以為學生了解富有時代特色的歷史背景知識和探究主題提供鮮活的素材,為學生創造多樣化的、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從歷史與現實的密切聯系中發現歷史學科的價值,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掌握歷史研究的方法,轉變學習方式,促進自身全面自主發展。
最后,網絡資源為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素材與手段,改變了傳統的備課方式和教研方式,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博采眾長,學會合作與共享,從觀念、角色、技術上轉變教學方式,促進教師自我專業成長,增強實施新課程的能力。
2 應用網絡進行歷史教學的策略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是指: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筆者認真分析每節初中歷史課,結合我校的網絡教學設施,當學生已經很好的掌握了信息技術的時候,嘗試以局域網為載體、廣域網為資源,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目的,實施任務驅動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為手段的教學策略,一方面,在學習環境這方面,要想讓學生有更大的興趣和學習觀念,就應該在教學環境中做一下提高;另一方面,在學習方式上,為了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可以在沒一堂課上都確立一個目標,不脫離教材的前提下,配備網絡環境進行教課。
分析傳播理論的意義,其實教育教學的過程也是一種傳播,所以必須提高信息接受者的主動性,并且及時提供反饋教育教學中所需的各類信息,全面提高信息素養。這樣不只是傳輸了知識,還達到了提高學生對知識構建的理解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自學意識與能力。
3 應用網絡進行歷史教學應處理的關系
(1)教材知識與網上知識的相互影響。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更好的把文字內容、圖像更好的展現出來,還可以借助網絡再現歷史事件,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最終逐漸改善學習環境。因此,要聯系好網絡知識與教材。如果網絡知識只是局限于教材內容的話,僅僅相當于一本電子書,和按照教材講解沒有太大區別;如果網絡完全脫離教材,課堂就變的毫無意義。如此看來,網絡就是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而借助的一種工具與手段。運用過程中,一定要認真、深入分析教材,明確目標,突出重點、難點。
(2)目前網絡教育對于一些教學問題還沒有形成定論,例如:課程的深度與廣度的定義,在45分鐘的課堂時間上應該如何完整自己的教學任務,這堂課程結束后又應該取的怎樣的教學效果,應該采用什么用的評定標準來考核學生所學的知識。學生本身對于網絡課程都有這濃厚的興趣,注意力也比較集中,但是因為依托的是計算機,對于學生的操作以及運用,老師應該掌握好這個“度”有些學生會用電腦來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這時就需要老師的及時引導,在“玩”的過程里不斷鞏固自己的知識。既不能放任學生,也不能太過于約束學生。爭取讓學生以全身心的態度上完網絡教育課程,老師要做到既有廣度也有深度。在學生遇到某一難點的時候,要集中解決,當堂能解決的問題絕不能托到下節課。同樣,也不能讓學生的問題耽誤教學進度。
(3)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所謂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互相統一,如只側重于教,將會降低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打擊他們的上進心,時間長了會形成師生對立的局面。但是如果任學生自由發揮的話,避免不了出現無組織吳紀律的散漫狀態。所以。老師充當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但是傳授者不是教師的唯一扮演角色。在網絡環境中,教師還是引導者,也是參與者。把握好師“導”和生“本”的關系。作為引導者,教師應該根據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熟練程度以及接受能力,制定適當的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學習的參與者,教師與學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歷史課的網絡教學,機遇和挑戰并存,希望和壓力同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只要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讓合作學習裝點歷史教學的新春天;讓探究爭鳴激起歷史教學中共鳴的火花;讓體驗教育激發歷史教學的情感震撼,一定能開創歷史教學美好的新明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張新華.關于在課堂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情境創設[J].電化教育研究,2001(5):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