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數學教學的改革,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已經得到教師的認同,但是現在仍然有很多“無效教學的”行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作為一線教師的改變和更新教育教學的理念,真正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真正優化教學方面的策略,可以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方面的有效性,成為現在深化課程改革的根本。
關鍵詞:高中數學 改革 新課程 教師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60-01
隨著數學教學的改革,《標準》最基本的理念已經得到教師的認可,那么改進數學方法,真正體現新課程要求教育教育方式,已經成為現在高中數學教師所深刻關注的問題,由于種種原因使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中,出現一系列形式化的傾向,“無效教學”行為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所以改變無效教學,并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現在深化課程教學的關鍵。
1 關于高中數學課堂當中的“無效教學”的具體表現
所謂的無效數學教學是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追求表面的形式,從而忽視學生內心的需求和實際的收獲,所以過分追求教學的短期方面的效應,忽視學生的發展,會過分把教學過程簡化,但是并沒有把學生知識的生成作為重點進行教學,從而使學生對于數學的情感體驗過于膚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于被動和消極,不能把數學知識本質和內在聯系緊密結合,弱化了數學教育的本質,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如果無效教學現象存在,導致數學教學出現了以下的情形。
1.1 課堂教學過于追求形式化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過分追求表面,會使師生活動呈現出有形無實,表面過于矯情,學生只有簡單的行為進行參與,但是沒有將個人的思維與數學知識結合,這樣往往不會有什么收獲。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采用一問一答的簡單方式,使學生營造出一門外漢有形無實的互動局面。如教師在問雙曲線是不是二次曲的時候,學生如果回答:是。教師問通過這節課你們是不感到數學課堂很有意義啊?學生答很有用。這種虛假的師生互動,并沒有對學生的智慧構成挑戰,當然也不可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素養。
1.2 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充分地挖掘,不揭示數學知識的發生和發展,把數學知拋給學生,一味地灌輸知識,所以我們不考慮學生實際可接受的情況,把學生當作是知識的容器,一味地讓學生去記或者強調背,不給學生思考和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變成一個“被動接受和模仿記憶”的程序,從而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漸漸淡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會慢慢劣化,最終導致學生的能動性和主動性銷蝕,學生對于老師也會形成依賴性。
2 新課程高中數學教學策略
有效數學是相對于教學目標而定,我們需要通過數學教師有效地教學,使學生能夠對數學事實性、一般能力和創造力等全方位優化,它是針對數學教師形式化、學生考試短期有效性提出來的,它要求教師要關注數學教學的實質,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1 創設全新的教學情境
在新課程下,數學教育需要在情境創設中解決問題,在數學課上,教師要有創設情境的意識,把教科書的知識真正轉化成為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究,然后幫助學生去建構相應的知識,所以教師要善于在課堂當中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方面的情境,從而引領學生進入數學的殿堂,開啟智慧的大門。比如,教學《方程的根與函數的零點》這節課時,關于函數零點的判定,需要這樣創設教學情境。“情景創設教學法”就是需要根椐情景提出相應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并為此解決相應的問題作為線索,這個線索是貫穿于整個教學的課程,它不僅改變了過去“老師教,學生被動學習”的問題,而且還改變了過去課堂上重復講解知識點的問題,所以需要由老師提供必要的復習途徑,加以一定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讓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進行分組討論、交流、啟發,從而提出情境問題的教學辦法,然后達成一定的共識,最終找到進行高三數學復習的方法,并解決問題。
2.2 構建一個啟發式教學
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使之沉淀一種有效的思維,構建啟發式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數學思維需要進行深層地參與,它可以揭示數學的本質,更著重于學生的未來和可持續的發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加強大的發展潛力。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卓有成效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靈魂也能夠得到啟發,當前流行的建構主義和探究學習,都是以啟發式教學作為基礎。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構建啟發性的問題,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矛盾,引起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從而激發學生去學習數學,使學生能夠處于一個最佳的學習狀態,便于學生掌握學習和發展智慧。有效的課堂提問題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能夠促進整個教學過程成為有效教學的方式。
比如進行學生群體的劃分,每個教學班可以分成是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對于優等生而言,他們大問供發能夠進行自主學習,而中等生則需要通過與同學的討論和老師的點撥才能夠學會,剩下的后進生因為學習基礎比較差,則需要老師耐心地指導和同學們的討論才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的任務。各類不同學生的群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將帶兵、后帶兵”的方式,順次推進班級成員的整體教育水平。同時由于高中教材中,有20%的內容是需要通過自學,而60%的內容則需要通過詳細的講解,而剩下的20%的內容則需要進行老師反復地點撥,才有可能學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處理好學生自學和討論鞏固,注重教學的細節,真正優化數學課堂當中的結構,保證教學的效率。
3 結論
根椐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提出,高中數學課程需要倡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所以需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習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我們數學教師需要充分考慮數學學科的特點,根椐高中學生的心理,真正引導學生去主動地學習,并培養學生學習高中數學的興趣,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福泉.高中數學教學學習探究[M]. 北京:海潮出版社,2001.
[2]高艷.高中數學教學合作學習的分類, 類型與課堂應用研究初探[J].教育評論,2011(2).
[3]李朝輝,王安平.校本教研實施中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75-78.
[4]馬蘭.高中數學教學合作學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
[5]伍新春.高中數學教學學習與課堂教學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