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做到每個章節的教學目標和生物課程的教學目標保持一致;目標的全面性和時空的有限制性,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學目標要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可檢測性。
關鍵詞:教學目標 保持一致 限制性 指向性 可檢測性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61-01
目標教學法實施以來,教學目標的設計成為備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很多教師圖方便直接從練習冊、教輔資料上搬過來現成的教學目標,不去思考這些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否和總教學目標相一致,從而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率低小,目標的突破要么沒有障礙,學生得不到應有的提高;要么超過學生的基礎水平,出現認知困難。教師如何實現教學目標,才能使得課堂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到達高效呢?
首先,教學的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要保持一致。生物課程尤其總體的教學目標,這個總體目標的完成有賴于教學過程中各個單元和章節的教學效果。比如,高中生物課程的總目標為:“學生通過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將在以下各方面得到發展:獲得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認識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與生物科學相關的應用領域,為繼續學習和走向社會做好必要的準備。”然而這個總體目標相對于每章節的教學來說,顯得過于宏大和遙遠,這就需要就本章節的學習制定更具體、更可行的教學目標,來指導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讓學生通過本部分的學習后的相應的學習效果。例如,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的學習目標:知識目標:概述構成細胞膜的主要的化學成分、細胞膜的結構及特點,說出糖被的主要作用。能力目標:(1)嘗試通過閱讀科學史資料,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運用磷脂分子的化學性質探究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培養學生勇于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標:(1)通過參與對細胞膜結構的學習,學生能夠認識到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主義觀點;(2)學生通過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養成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教學目標是課程總體目標在特定教學章節中的具體體現。根據教學內容體系的不同,不同章節的教學目標既可以是彼此并列、共同從屬于總目標,又可以彼此之間有一定上位和下位關系,按照教學順序,逐漸靠近和完成總目標。教學目標和總體目標之間的關系是顯而易見的。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知識和技能目標外,教師設置的許多目標都是在一步一步突破總體目標,如“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等。更多時候教師將總目標要求的各種能力訓練、技能提高和創新精神都作為教學目標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了。
其次,目標的全面性和時空的有限制性。《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包括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這些目標不可能在每節課都全部體現出來,教師只能根據教科書的內容安排有重點地去突破,但是教師要盡可能照顧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三個維度。然而每個章節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活動空間等都是有限的。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和時空的有限制性存在著矛盾。如何妥善處理好這一對矛盾,實現二者的對立統一,是進行章節教學目標不可回避的問題。要注意以下兩點:(1)應道確立單元的首要目標,這要通過具體教學內容作深入地分析,在不同的教學目標間權衡才能處理得當。每個章節都會有知識目標,但是有的單元知識目標或者是很淺顯,或者在初中或者其它科目中,早已學習過。現在它又出現在生物課程中,只是一定深度的挖掘或者是復習。教師安排這樣的章節的學習目標時,可以將重點放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上,如《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學習時,因為在初中政治和高中地理中,都學習過相關的知識,教師可以將學習重點放在技能目標(運用資料搜集與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長過快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和情感目標(樹立正確的人口觀)上。在還有那個使得不同的單元的學習目標有不同的側重;(2)在突出重點學習目標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它的目標。其它目標和首要目標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有的學習目標有可能是首要目標的前提和條件。就如上邊提到的《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學習,教師雖然將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作為學習的重點,但是,如果不能熟知知識目標:①描述我國的人口現狀與前景;②探討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兩個重要學習目標就無法突破。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既要突出主要學習目標,還要制定合理的其它學習目標,既有利于在教學中有的放矢、突出重點,又要照顧到章節的全部學習內容,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再次,教學目標要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可檢測性。這個問題涉及到目標的表述問題。總體目標可以高度概括,以達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但是這樣的表述較為含糊,只能為教學設計提供宏觀指導,而不可能直接成為教學設計的具有操作性的指令。教師要搞好教學設計,必須將總體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目標的表述要詳細、具體,并且要用行為術語。要使用行為術語的原因是這樣可以觀察、可以測量。這樣的表述的目標才能使得能夠較準確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心理明白什么時候那個目標已經達到或者突破,也有利于學生在每節課結束前,對照目標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檢測。用行為術語表述認知領域和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比較容易,用行為術語表述情感領域和態度領域的教學目標則顯得稍微有難度,需要教師深入分析學生的學情,以及在這兩個領域可以會表現出的行為,從中選出只有達到教學目標后才能表現出的行為,再用這種具體行為來描述目標。比如,在學習《胡蘿卜素的提取》時,其中一個學習目標是:掌握萃取法提取胡蘿卜素的技術。這個目標的設計就包含了行為術語表述,不但告訴大家藥學會提取胡蘿卜素,還明確告知了采用的方法,使得學生心中有數,便于檢測。
關于教學目標設計要注意的問題還有許多,比如,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具有層次性,各領域目標的聯系和互動等等。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各種具體情況,盡量使教學目標切近教學實際,符合生物學科總目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海濤.淺談生物教學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科技致富向導,2010(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