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需要用到各種各樣的基礎數學知識,而這些數學知識大都是我們在小學時學到的。由此可見,小學數學與生活實際是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的。那么如果能將生活元素引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必將能夠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現本文就通過幾種教學方法來探討如何將生活元素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來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生活元素 小學數學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69-01
數學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一種基礎學科。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就應該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反之,在進行數學教學時,也可以利用生活中隱藏的豐富的數學知識來輔助教學。這樣不但能夠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關系,也能夠使其對數學問題產生更大的興趣,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以下本文中筆者就結合實際教學案例來探討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1 在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實例
通常情況下,兒童對自己熟悉的事物要比對陌生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反映在教學中也是同樣如此。這也就為生活元素引入到數學教學中提供了理論基礎。即在學習數學新知識時,若能夠將兒童所熟知的生活情境或事物引入到教學中,就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在生活情境中認識到原來身邊包含著如此多的數學知識。使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夠去探索更多的知識,并積極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生活問題中去,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
例如,在“圓、角、分”的教學中,為了能夠使學生充分理解各種貨幣之間的換算關系,使其認識到圓角分各自所代表的含義。教師可以充分引入一些生活實例,來使學生熟練掌握這一知識點。如在買雪糕的時候,一元的雪糕可以拿兩個五角錢去買,也可以拿一個一元去買,當然也可以拿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去買。但是若只拿一角錢則不能買到。并且在拿五元、十元或百元來買雪糕時,老板要找回相應的零錢。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結合自己平時的生活經歷,就能夠很快掌握圓角分之間的含義及其之間的換算關系。
再比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中,為了能夠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各自的特點。可以在教學之前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如文筆盒、魔方、牙膏盒、粉筆盒等。使學生真是觸摸到這些物體,并讓學生指認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同時注意觀察其各自的特征,使其掌握無論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都是具有6個面、8個定點和12條棱。并且正方體的每個面、每條棱的長度都是相等的。并鼓勵學生積極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屬于長方體和正方體。通過這樣的討論,就能使學生快速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征,同時也使其了解到長方體與正方體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從而增大其學習興趣,也增強了數學的趣味性。
2 將數學語言轉化成生活語言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一門相對較為枯燥乏味的學科。若在教學中一直采用數學語言進行教學,就會使學生感到很呆板,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很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若教師在教學中能夠組織一些生動的語言進行數學教學,就容易使兒童接受和理解。其中將數字語言轉化為生活語言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
例如在“折扣”的計算教學中,小學生對折扣的含義并不是特別理解。此時教師若能夠舉商場中打折的例子來教學,就能夠使學生迅速領悟到折扣的含義,并掌握到折扣的大小比較方法。可以說媽媽讓小明去買蛋糕,小明看到同樣的蛋糕在兩家蛋糕店中的折扣卻不一樣。一家蛋糕店寫著八折,而另一家蛋糕店則寫的是全場七折,那么小明應該去哪一家買比較便宜呢?此時學生會積極的回答,有說八折便宜,有說七折便宜。此時教師可以對相關的數學問題進行解答,高速學生折扣在百分比中是如何表示的,同樣商品是八折便宜還是七折便宜等。這樣就不會使學生覺得折扣生澀難解,而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個數學知識,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 接觸新知,結合學生生活情境
小學數學的抽象性很強,而小學生又以形象性思維為主,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境,使他們能夠在比較輕松的氛圍中掌握數學規律。
比如,在學習相遇問題時,存在三種不同的題目: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使學生分清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可以組織一個小游戲:同學2人一組,自由結隊,地點可以在校園內自選,游戲時間為8分鐘,2人將上述這三種情形演練一下;然后到教室集合,每組之間交流一下心得。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4 鞏固新知,創設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許多概念和法規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所以在概念法規的教學中,需要注重找出相關的實例,從而引導學生從直觀入手,逐步加深理解運用。
比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時,有這樣一道題:182-95=182-100+5,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5難以理解。我就讓學生聯系買東西找零錢的生活實際出發:小紅要過生日了,媽媽帶了182元錢去超市買一個洋娃娃作為生日禮物,一個洋娃娃95元。媽媽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82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5元,(應加上5元)。所以,多減去的5元應該加上。通過這樣的梳理和提煉,非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生活經驗的支持,從而上升為理論的簡便算法,學生自行地總結出:多減要加上,多加要減去,少加要再加,少減要再減的速算規律,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5 應用題應該來源于生活實際
對于小學生的數學應用題來講,主要是為了掌握數量之間的關系。而教師在教學和布置練習題時,應用題的題型應該來源于生活。即從生活實際出發,將生活中的各種物體的數量關系融合在應用題中,能夠使學生快速掌握應用題的解題技巧。
例如,本校四年級學生有68名,五年級的學生有70名,問本校四年級和五年級一共有多少名學生?這種就在身邊的應用題很容易引起學生對它的興趣,從而更易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較好的教學目的。
6 結語
總之,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并能夠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而小學數學作為最基礎的數學知識,更是對學生以后的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作用。而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將生活元素引入到數學教學中,不但能夠達到較好的數學教學目的,更是幫助了小學生更好的認識生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對于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劉丹,孫靜.讓小學數學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J].課外閱讀(中旬),2012(1):165.
[2]楊巧婧.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