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在教學工作中處于特別重要的位置,是整個教學工作的根本?!缎抡n程標準》要求學生的朗讀要正確、流利、有感情。有感情絕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二次創作,而是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度理解文本內容后,最大限度的還原文章的本色,并且通過正確處理停頓、語調、語氣,表達作者最初創作時的情感。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個“讀”就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緊緊聯系在一起。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提高效果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74-01
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能更好的進行閱讀教學。一個好的教學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比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桂林山水的錄像,讓學生欣賞桂林的美景。情景交融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我們都知道朗讀對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們閱讀時注意力大多缺乏穩定性,而大聲地朗讀能促使他們保持穩定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孩子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不斷的朗讀實踐,學生會產生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才能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要注意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感情朗讀,如分角色讀、師生共讀、比賽讀、配樂讀、邊演邊讀等,使每個學生想讀、愛讀、敢讀,能讀出情致、讀出味道、讀出感情,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會隨之提高。朗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讓孩子既可以展示自我,也能自我提高,訓練他們的評價能力。
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也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只有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把讀書看作是一件大樂事,才會釋放出巨大的潛在能力,才會覺得越讀越有趣,越讀越想讀。教師在閱讀教學前,要充分調動學生對已知課文內容的預測和猜想。常見的方法有讓他們看課題對自己或同學提出問題,也可以說說想知道些什么,或是讀讀課題,猜想課文會怎么寫?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閱讀,效果一定是最佳的。在閱讀教學之中,教師應該圍繞文本的中心意圖,不斷的提出問題或引出話題,這樣學生會不斷產生閱讀的愿望。孩子們懷著愿望或為達到某個愿望而進入閱讀中時,他們的整個閱讀過程就能時刻充滿閱讀期待,始終保持著對閱讀的興趣,閱讀過程就會成為學生輕松愉快的活動過程。在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也可以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每學期的課本上不過僅僅幾十篇課文,很顯然這對提高閱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應該讓學生的閱讀視野更加開闊。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的方法,也不要過于刻意,應該給學生順手拈來之感。比如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教師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發動學生課外閱讀,同時又可以把疑難解決了。但是,由于年齡的特點,一些學生的閱讀興趣往往不是持久的,這就需要教師時刻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思維。當學生的思維處于受抑制的狀態,已經不愿去思考問題的時候,教師就提出一些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用以激發孩子們探討的興趣。還有當學生滿足于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教師就負責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他們沒有思考到的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我們有很多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省事或趕進度,對照教學參考資料,按照介紹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分段分層,說出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的思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接受著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學生對作品并沒有自己的見解。真正正確的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但是教師要認識清楚,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體,學生的閱讀要有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作用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我發現。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要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首先要求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平等、尊重、信任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有了平等互愛的關系,學生才能主動的去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認真的傾聽學生的見解、心聲,并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良好的課堂氛圍應該是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增長知識和能力?!皩W起于思,思起于疑?!遍喿x教學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讀書,在獨立閱讀中質疑、答疑,從而喚醒學生們的自主意識,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好壞。如果閱讀過程中學生不能自覺、專心地思考,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一是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要一心一意,要靜下心來讀書;二是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以達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三是,還要發揮教師的橋梁作用,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與文章作者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在閱讀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勤于動筆的習慣。動筆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摘抄一些優美的詞、句、段,還可以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作記號和寫批語,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寫寫讀后感。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會讓我們的閱讀教學更省力、更高效,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語言能夠表情達意,理解作品中的語言,不僅要理解這些語言所表達出的內容,還要能體會出蘊藏在語言中的情感,特別是那些作者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培養學生感悟作品的能力,對學生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如《錫林郭勒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或者播放描繪草原美麗景色的課件,創設濃厚的教學情景,吸引學生入情入境,以此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抓住描寫景物的詞句,引導學生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感情,進而體會作者如何觸景生情寫出了如此美麗的文章。再把作者的感受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通過感悟作品,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進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課文的能力和水平。與此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獨特體驗,引導并肯定學生提出的不同見解。除此之外,還應該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學習方法,以便在下一課的學習中能夠更上一層樓。在教學《青海湖,夢幻般的湖》一文時,我就通過讓學生交流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并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以及談談你看到這夢幻般的青海湖時的感受和體會等創新學習方法,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見解、感受和體驗,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閱讀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的基礎,因此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要學習”,還要教會他們“會學習”。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差異,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真正的體現,以實現學生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和整體素質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