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努力探求的,然而,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地理 學習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84-01
縱觀近年高考,大家都有一個深切感受:無論哪科試題,都是以能力立意為主。那么,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呢?下面,我從地理觀察與記憶兩個方面談談我的一點粗淺認識。
1 觀察能力
(1)明確觀察目的,提出觀察要求。如觀察一日內竿影長度與朝向的變化,可在教室外選一平坦的地面,立下一根固定長度的竹竿,讓學生去量一下幾個不同時刻(時間間隔要適宜,10~15分鐘為宜)的竿影長度,并記錄下不同時刻竹竿頂端在地面上的投影,然后思考竿影長度一日內的變化趨勢(包括長度和朝向)以及不同時刻不同的原因。當學生知道為什么觀察、觀察什么,就會因目的明確而發揮主動性,不至于觀察時無所事事或觀察后一無所獲。
(2)講清觀察方法,介紹觀察順序。如觀察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分布圖,先看氣溫曲線,是波峰式還是波谷式,以確定觀察地點所在半球是北半球還是南半球,然后再看一年中最高、最低氣溫的數值及年變化幅度,以確定該地在哪個溫度帶,以及該地氣候具有海洋性或大陸性特征。降水量柱狀圖要看雨季長短及各月大致降水量,還要注意觀察降水與氣溫的配合情況。是雨熱同期、冬雨夏干、還是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3)重視分析思考,善于對比聯系。如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可提出以下問題:
①舉例說出哪些自然帶的變化體現的是緯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②舉例說出哪些自然帶的變化體現的是經度地帶性分異規律?
③南半球有沒有亞寒帶針葉林帶和苔原帶分布?若沒有,為什么?
④非洲大陸上的自然帶是不是南北對稱分布?為什么?
⑤比較馬達加斯加島、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和巴西高原東南部與剛果盆地、馬來群島和亞馬孫平原的緯度,看看是高還是低?若高,為什么仍然分布有熱帶雨林?
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思考,才能觀察得更細、理解得更深、學得更活。
(4)激發觀察興趣,培養觀察動機。學生都有好奇心、求知欲和虛榮心,教師在組織觀察活動時,要善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激發他們積極、自覺地進行觀察,要鼓勵他們深入、細致、全面地進行觀察,并且讓他們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教師當眾表揚,讓學生產生觀察的動力。另外,教師在這一活動中要不斷給他們提示觀察要領和對比線索。如觀察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的方向時,首先讓學生觀察在北極上空向下看時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然后停頓一下,讓學生思考:假如在南極上空向下看,地球的旋轉方向變不變,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一般來說,因為剛剛看過在北極上空看到的地球旋轉方向,學生會看著地球儀,推理分析在南極上空向下看時地球會怎么轉。之后繼續演示,讓學生觀察,來驗證他們的推斷。相信這樣的觀察,他們一定會記憶深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一邊觀看,一邊思考,既激發了興趣,又對于他們發展思維、鍛煉分析與判斷能力、獨立獲取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2 記憶能力
(1)對地理信息進行深加工。包括:
①分類。如我國的山脈,可按走向劃分:哪些是東西走向的?哪些是南北走向的?哪些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哪些是西北—東南走向的?再如農作物,哪些是糧食作物?哪些是油料作物、哪些是糖料作物?哪些是藥用作物?等等。
②排序。如世界氣候類型,可按溫度帶排序。熱帶有哪些?亞熱帶有哪些?溫帶有哪些?寒帶有哪些?
③比喻。如我國有些省級行政單位,其輪廓看上去具有一定的形狀。山東像握住手的拳頭、山西像平行四邊形、廣東像大象的鼻子、甘肅像啞鈴、湖北像警察的大蓋帽、湖南像一個面朝西的人頭、黑龍江像一只昂首西飛的天鵝等等。
④聯想。如太行山脈是晉、冀兩省的分界線,又是我國地勢二、三階梯的分界線,還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蓡枌W生:像這樣兼行政區、地勢階梯、地形區三者界線的山脈還有哪些?
(2)變換方式,反復練習。如講完“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內容后,教師可結合“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設置不同的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練習,以便加深印象。舉例如下:
①亞歐大陸東側,由南向北,依次有哪些自然帶?這些自然帶的變化體現的是什么地帶性分異規律?
②亞歐大陸西側,由南向北,依次有哪些自然帶?這些自然帶的變化體現的是什么地帶性分異規律?
③還有哪些大陸的東側或西側,自然帶具有這種東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
④在亞歐大陸的中緯度地帶,由東向西,依次有哪些自然帶?這些自然帶的變化體現的是什么地帶性分異規律?這些自然帶在延伸和更替方向上具有什么特征?
一定要注意,設置的問題不是簡單的重復!
(3)教會一定的記憶方法。如有人曾對我國有色金屬的分布,編了如下的順口溜,以幫助記憶,現摘錄如下:
大余鎢,個舊錫,水口鉛鋅錫礦銻。
銅仁汞,德興銅,白云鄂博產稀土。
招遠金,平果鋁,金昌是鎳都。
這些順口溜,讀起來像詩一樣,朗朗上口,容易記憶,或許十幾年后,學生仍記憶猶新。
(4)重視歸納總結,提高學習效率。現舉幾例如下:
①根據“熱力環流”示意圖,總結出了四句話,在做比較氣壓高低的題目時非常有用。
a.同一條等壓線(或同一個等壓面)上,氣壓值處處相同。
b.(在同一豎直線上)氣壓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c.(同一地點)高低空氣壓形勢恰好相反。
d.(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壓線(或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壓區,下凹的地方是低壓區。
②有人針對“三圈環流”中學生記不清六個風帶風向的問題,總結出了一句話:(同一半球)信風帶風向與西風帶風向相反,而與極地東風帶風向相同。
③有人把南北半球“洋流的流向”規律,總結為寫兩個阿拉伯數字:
北半球:寫“8”字(注:“8”字上半部為中高緯,下半部為中低緯)。
南半球:寫“0”字。
請注意,書寫筆順要對喲!
④有人把“大氣的受熱狀況”,總結為三句話: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它既簡潔明了地告訴了我們大氣的受熱過程,又使學生對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三種輻射的方向,幾分鐘內解決,學生接受得快,又記得牢。
以上所述,是筆者的體會,也吸收了他人的一些教研成果,寫出來供同行分享。
參考文獻
[1]王樹聲.教海求索50年[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