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有效教學主要是指在現實的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為了最大限度的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任務,通過相關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能夠在知識吸收、技能掌握和學習進步方面取得最大的成就。
關鍵詞:高中化學 有效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094-01
1 關于有效性教學
在課堂教學的整體表現構成上主要體現在:學生的認知上實現從無到有、情感關系上的從弱到強的實質性發展,同時在教學效果、教學質量、教學氣氛燈諸多方面呈現出良性發展的局面,其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是有效性展現的晴雨表。
2 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實現策略
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多元構成的有機教學系統,其內在多種教學結構和教學實踐部分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想構成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內在的學習激情與熱情,使其以飽滿、向上的學習心態投入到教學實踐之中去,形成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從而實現整體教學系統的高效運轉。
(1)知識傳遞的有效性:知識點轉化與互動。
知識傳遞過程的有效性是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步驟,也是其基礎性步驟,主要是用過相關的教學手段的實施,提升師生之間教學信息傳遞的效率,這種教學措施與策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知識傳遞活動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實現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化學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恰到好處、內容詳實的教學過程往往是最能吸引和打動學生的。
此外,在課堂教學有效性實現過程之中,激發學生更加投入地置身于教學活動中成為一個重要內容,這一目標實現與師生之間互動、協作教學關系的形成具有緊密的練習,故而,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成為重要的實現方法。
(2)環境的有效性:良好的教學氣氛營造。
在化學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主題和知識接受者,如何有效地引導喚起化學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營造,促成良好的環境因素成為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組成因素。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故而,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氛圍,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喚醒其問題意識成為一個重要研究方向。諸如:在現實教學實踐之中,按照學生的不同基礎和學習狀況劃分成各種教學興趣小組,嘗試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同時按照不同學生層次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構建問題梯度設置,尤其是對于中等生和后進生的幫助與調動。同時,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教學、文化建設板塊、實驗教學場所的重要作用,將學生引入到多彩的化學世界,使其能夠在參與中體驗化學的多彩與喜悅。
(3)實踐探究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
化學世界是一個多變、多彩的世界,中學化學教學不僅能夠教授知識、傳遞技能,幫助學生了解和學習各種原理和知識,更重要的一點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尤其是在化學實驗中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與觀察,通過現象去認識事物的內在本質,提升自己的動手和思維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可見,化學實驗探究的有效性成為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目前《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之中,化學實驗主要由觀察實驗、實驗、實驗探究、設計實驗等模塊組成,不同的實驗設計賦予了不同的教學目標、訓練目的和教學實際。這種教學實驗探究有效性的構建主要涵蓋了以下三個部分:①簡單的觀察實驗,主要是通過教學演示的方式獲取知識與技能,諸如: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苯與溴的取代反應等實驗科目,其中觀察與學習成為重要目標。②有些簡單驗證實驗,則可讓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驗證。如:在學習Al(OH)3的兩性時,我讓學生通過NaOH與Al2(SO4)3的反應獲得Al(OH)3,由于學生操作時所加NaOH與Al2(SO4)3的順序不同而產生不同現象,從而激發他們與探究的 Al(OH)3的性質。③有些實驗在課堂演示或學生實驗需要時間太長,或實驗室條件滿足不了的,則可通過教師事先實驗室實驗的錄像或制作多媒體影像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如NH3的催化氧化實驗等。④通過某一實驗衍生出新的實驗。如在學習濃硫酸與炭的反應時,師生根據分析C元素和S元素的化合價變化得出反應產物為CO2和SO2,在分析完反應原理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檢驗該反應的確是這樣反應的,即產物中存在CO2和SO2你是否可以設計一個合理的實驗來驗證產物?同學們展開討論,設計出了各種驗證這兩種氣體的實驗?然后師生共同討論得出:通過澄清石灰水可以驗證CO2的存在,通過品紅溶液可以驗證的SO2存在,但SO2也會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產生沉淀,要確定CO2存在必須排除SO2的干擾,于是在檢驗之前應該將SO2除凈。于是我們設計出這樣的實驗順序:反應產物→品紅→碳酸氫鈉溶液→品紅→澄清石灰水。接著我提出問題:如何檢驗混合氣體中含有水蒸氣?學生們各抒己見,充分討論檢驗水蒸氣的試劑和檢驗的先后順序,最后完成了該實驗設計:反應產物→無水硫酸銅→品紅→碳酸氫鈉溶液→品紅→澄清石灰水。
(4)有效的課后思考題的提出。
課后思考可以是幫助學生梳理所學內容,是激發學生發散思維、創新思維,也可以是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的預習和資料準備等等。有效的課后思考題的提出更是一節有效課堂的畫龍點睛之筆。如在學習“蛋白質和酶”時,可讓學生想象未來酶——生物催化劑的發展前景;如學習“新型高分子材料”時,可提出,根據你對未來生活的設想,你對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發展有哪些需求等回味無窮的問題,如在學完氯氣的性質以后,可以設計:假如我們遇到氯氣泄露,根據其性質我們應做哪些應急處理?學習NO、NO2對環境的污染后,可以設計:面對地球溫度不斷升高,你覺得我們人類應該如何為地球降溫?
3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構建與實現研究,不難發現,中學化學課堂有效性的構建最重要的目的是通過課堂教學的提升與構建,實現學生學習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的重要發展與進步,以及對于科學探究和自主合作精神的重點培養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丙臣.新課改下化學課堂有效教學思考[J].教育科研論壇,2009(9):51.
[2]艾青.談化學課堂的有效教學[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