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有法而無定法”,提問也有很多的方法、策略,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更加有效地進行提問呢?本文通過對有效提問中的問題設計、問題實施及問題反饋這三個關鍵環節的實例講解分析,旨在為我國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提問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功效。
關鍵詞:小學 數學課堂 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05-01
2001年,我國先后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等重要文件,本文在此前提下,針對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提問筆者的觀點做如下討論。
1 數學課堂中如何有效的提問基礎——問題設計
1.1 問題設計要把握難度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索性,千萬不能犯“問題過淺過易”的錯誤,經常口頭的詢問學生“好不好?對不對?”這樣的結果只會換來學生不經思考的一致回答,對或不對,好或不好好的簡單回答而矣!雖然看似學生回答的非常流暢,感覺課堂氣氛也很熱烈,但是這樣的問題對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一點好處,太空洞的問題還會導致學生形成不愛思考的壞習慣。同樣的,如果提出的問題太難太深奧的話,會使得學生的思維跟不上老師的,使學生不知所云,會嚴重挫傷學生思考和學習的積極性。因此,老師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把握難度,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要根據學生當前的知識水平來適度設計提問,在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礎上,以適度的問題來促使他們積極思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發現自己的潛力。
1.2 問題設計要指向明確
老師在課堂中的問題設計必須指向明確和清楚,只有指向明確的提著才能激發孩子們的主體思考意識,進而提高他們參與思考和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最終提高自己的數學學習動力。數學老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就結合課堂教學的需求,對于提問的設計要具有明確性,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正確方向,才能達到提問的真正目的。反之,如果設計的提問沒有明確性,會導致孩子們在思考過程中出現偏差或是錯誤的理解,例如:一位數學教師在教人教版一年級《加減混合》時,當小結運算順序時,就由于問題的指向性不明確,而使學生答非所問。黑板上出示了三道算式2+3+2、5-2-1、3+2-1,老師的初衷是想讓學生知道加、減混合算式和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到右,可她的問題卻是:“這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處?”一位學生答:“都有2。”老師并未意識到自己問題的不恰當,又問:“誰還能再來說一說?”又有一個學生站起來了,還是作了與前一位學生相似的答案。其實,如果老師一開始就把所提的問題指向明確:“這三道算式在計算順序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也不至于這樣誤解了,僅僅是兩字之差,卻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
2 數學課堂中如何有效提問的關鍵——問題實施
2.1 發問
在數學課堂中,提問的基礎環節就是發問,發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數學老師在課堂中,會隨著課堂知識的語言講解,用清晰的語言自然而然的帶出要問的問題,這就是發問。發問是非常講究時機的選擇的,如果在課堂上發問的過早,會讓學生感到非常突然,思路會跟不上老師的思維;如果發問的時機過晚,則會出現“馬后炮”的感覺,對于學生思考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下面是一位老師,有關“比較分數大小”導入環節的教學片斷:熊媽媽給兩只熊寶寶買了一個西瓜,給老大分了西瓜的1/4,給老二分了1/2,老大覺得媽媽這樣分配不公平,讓媽媽重新分,熊媽媽說:“那你們交換一下吧”。老師話音剛落,原本安靜的課堂一下就熱鬧了起來,同學們紛紛大聲喊道“不公平、不公平”。接著,老師問:為什么你們認為不公平?這位老師的巧妙之處就在于對提問時機的正確把握,她沒有急于提出問題,而是說“你們交換一下吧”,一個小小的變化大大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完全把他們帶進情境中了。這才是真正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發問時機的選擇是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積累和教學能力的反應。
2.2 叫答
在數學課堂上,叫答是一種非常普通的現象。老師希望通過叫答的形式,來提醒某位同學更好地集中思維和注意力來聽講,也是為一些沒有完全掌握這堂知識的學生,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叫答。由于被叫答的對象是隨機的,這樣會讓每個同學都有危機感,感覺到自己隨時可能被叫答,也讓學生感覺到自己享有公平的課堂參與機會,但是老師應該注意,在叫答時,不能只選擇舉手的同學,這樣就會降低學生的這種危機感和參與興趣;而且,如果老師叫答的對象只是其中幾個學生的話,也會降低自己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時間久了還會使學生有種教育不公的感覺,可能會導致學生成績的兩極分化,最終導致部分同學的數學成績直線下降,這會嚴重地影響到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和發展。
3 數學課堂中如何有效提問的重點——問題反饋
問題反饋是教師對學生其表現的質量和正確性的反饋,對其反饋有多種形式。下面我們主要從追問、轉問等反饋方式來論述。
3.1 追問
“追問就是把所有傳授的知識分解為一個個小問題,一環扣一環系統地提問學生。追問時,教師發問的語氣較急促,問題與問題之間間隙時間較短,能創設熱烈氣氛,訓練學生的敏捷、靈活的思想品質。追問能使學生保持注意的穩定性,刺激其積極思考,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比如在比較小數的大小中,0.6與0.48的大小,通過化成六角與四角八分進行比較外,教師可以追問:“同學們,還有什么方法能比較出兩個數的大小呢?”學生的思路一下就開闊了,用分數比較,用線段圖都可以比較這兩個數的大小。
3.2 轉問
在日常數學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學生回答的“答非所問”,這是由于學生思維與老師的思維岔開的緣故,這個時候,我們教師應該巧妙地轉移話題來提醒這個思維岔開的學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轉換問題角度”來思考問題。在課堂上提問回答有錯誤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我們身為數學老師,必須能準確和快速地找到學生回答錯誤的原因,并且針對這個原因找到有效的解決辦法,例如,提出針對性更強的新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堂生動有效的數學課堂來,這也是對我們身為數學老師的一種應變能力的反映。我們必須針對課堂上回答完問題的學生,快速準確地整理出綜合修改或是評價意見,然后巧妙地轉問來接話,為學生們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魯獻蓉.對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提問技能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2(10):24-29.
[2]顧憐玩.尋找中間地帶—從一堂幾何課看數學教育改革行動[J].上海教育科研,2009(10).
[3]盧正芝,洪松舟.教師有效課堂提問:價值取向與標準建構[J].教育研究,2010(4):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