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試驗)》強調地理課程要與實際相結合,突出鄉土地理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本文以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一節第一課時《工業區位因素》為案例,將河北省任丘市的鄉土文化與《工業區位因素》一課相融合,例談鄉土文化資料對地理課堂的積極意義,以及如何將鄉土文化融入地理課堂,以實現地理高效課堂。
關鍵詞:鄉土文化 地理教學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15-01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規定了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地理教學過程應該三者統一。但是,在平時教學過程中,為了追趕進度,或者應付考試,絕大多數教師的地理課堂仍以“知識”為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輕,甚至缺失。
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達到高效課堂呢?方法很多,其中將鄉土文化融入地理課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試驗)》強調地理課程要與實際相結合,突出了鄉土地理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下面將以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一節第一課時《工業區位因素》為案例,將河北省任丘市的鄉土文化與《工業區位因素》一課相融合,例談鄉土文化資料對地理課堂的積極意義,以及如何將鄉土文化融入地理課堂,以實現地理高效課堂。
1 鄉土文化資料提供教學素材,激發學生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而鄉土文化材料就在學生周圍,既為學生所熟知,又為學生所喜愛,學生時常接觸的素材。但是在鄉土文化選材的時候,一定要把握住適當、恰當、合理、靈活的原則,不能貪多,也不要太隨意,要聯系課本和課標,要能創設出情景,引申出問題,給學生留有探討和思考的余地。
《工業區位因素》一節中,選用任丘石化基地建設作為案例,教師可通過網絡、做訪問、做問卷調查等尋找關于任丘石化基地的相關資料。教師能夠通過各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獲取豐富的教學素材。
選用任丘石化基地建設這一鄉土地理資料,很快就能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因為任丘石化基地是河北省重點產業支撐項目,對于任丘這樣一個縣級市來說,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所以當地的報紙、新聞、廣播都很關注,也經常報道。因此,學生對這一家鄉的熱點問題有認知,而且有更深入了解的欲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 鄉土文化資料把抽象的、枯燥的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高中地理教材在闡述地理現象和地理基本原理時,考慮到地理事物的整體性和典型性,所選的事例和材料全球性、全國性的較多。但從學生的角度講,他們對鄉土地理耳濡目染,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如果教師在講課時能適時恰當的選擇鄉土地理案例加以舉例說明,則更有利于學生增強感性認識,拉近學生與地理課程之間的距離,從而加深他們對抽象知識點的理解,強化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工業區位因素》一節中,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從百度百科中獲取任丘市的相關簡介。
學生非常喜歡百度百科對任丘的簡介,是因為這是關于家鄉的介紹,學生都比較熟悉,也非常的關心家鄉的發展。這樣的鄉土文化案例的運用,使學生很快就投入到熱烈的討論中去,去尋找任丘石化建設的區位因素,用自己的語言或材料中的重點信息總結出來,例如,材料里面體現出來的:地理位置優越、政策支持、勞動力豐富、科教發達、交通便利、工業基礎雄厚、石油資源豐富、市場廣闊等等。不用老師講解,學生自己就可以主動找到答案,實現了新課標要求的以學生為主體,變老師的課堂為學生的課堂。
為了能夠讓學生弄明白工業集聚的意義,可以從任丘政務網上搜索到關于任丘石化的總體規劃。通過這個材料以及相關圖片的展示,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一個枯燥的、難懂的概念,學生很容易就可以認識,而且可以深入理解。這樣就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拉近學生與地理課程之間的距離,從而加深他們對抽象知識點的理解,強化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工業區位因素》一節中,只用引用一個鄉土案例,將任丘石化基地建設這一鄉土文化案例貫穿整節課中,通過一系列圖片和相關材料的展示,不斷的進行問題設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發揮的平臺。因此,在教學中注意把地理知識與當地日常生產、生活等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認識家鄉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結構,評價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趨利避害的措施,讓他們認識到地理知識在現代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體驗到地理知識活學活用的樂趣。
3 鄉土文化資料利于學生樹立愛國愛家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征,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鄉土地理能把智育、德育融為一體,寓愛國主義教育于教學之中。通過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幫助學生樹立起愛國愛家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
《工業區位因素》這節課,之所以選擇任丘石化這一鄉土文化案例,是因為貼近學生生活。選用家鄉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生關心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通過學習,學生知道工業區位的選擇,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還要考慮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這也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所在,即: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持續發展。
總之,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教學,應緊密聯系本地實際、典型的鄉土文化案例,開發、利用地方課程資源,使教學情景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鄉土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優勢不可替代。如何將鄉土地理素材合適的滲透到地理教學中,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過程,也是一個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過程。教師必須下工夫長期積累資料,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順心.我國地理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
[2]鄧偉軍.中學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類型和編寫原則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
[3]潘玉貞.高中地理案例教學開放性特征的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