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社會是信息技術時代,信息意識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信息能力已成為人類在信息社會中生存發展的基本能力。“送教下鄉”是為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從業農民中招收涉農專業學生,邊學習邊提高生產,系統學習涉農專業中職課程。《農村計算機信息技術》是一門公共必修課。
關鍵詞:計算機 信息技術 信息意識 送教下鄉 農村學員 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 網絡資源 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26-01
現代社會是信息技術時代,信息意識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信息能力已成為人類在信息社會中生存發展的基本能力。“送教下鄉”是為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培養新農村建設“留得住、用得上”的專業人才,在從業農民中招收涉農專業學生,并把正規的農業職業教育辦到農民家門口,讓農民不離家門、不離土地,邊學習邊提高生產,系統學習涉農專業中職課程。《農村計算機信息技術》是河北省中等職業教育“送教下鄉”專用教材開設專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通過計算機基礎知識培訓,可以解決農民的在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實際問題,對培養學生信息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農村中計算機知識普及后打開了村民的視野開闊度與進取探索之心,無形中縮小了城鄉差距,帶動了農村從經濟到文化的各方面發展,對農村整體全面的進步產生重大的影響。如何上好農村計算機信息技術課,讓農村學員真正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解決他們的實際遇到問題呢?以下是我歸納總結的一些教學心得:
1 農村計算機信息化現狀
計算機已經走入了農村人的日常生活,農村家庭中基本上都配有計算機,并加入互聯網。頻繁使用和經常使用計算機的多數是年輕人,有些年紀稍長的人從未使用過計算機。農村信息化應用水平亟待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對于計算機可以實現的功能認識不夠全面,只能部分地實現計算機的資訊、娛樂、辦公、教學、數字控制、買賣交易等功能。所以有必要對他們進行計算機功能、作用的知識普及。計算機的普及,也使那些從未使用過計算機的人比較向往計算機知識的學習。但是農村學員不同于在校生,年齡、文化程度、學習能力參差不齊,這是我們的教學面臨的問題。
2 用通俗的語言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計算機課中有很多知識都是比較抽象的,學員們理解起來很困難,但又是必須要掌握的。為此,我將抽象的知識通俗化,用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的語言,多層分解變成學員們能接受的知識內容。例如,我在講到磁盤分區時,要讓學員理解什么是磁盤的分區,還要理解為什么分區。為此,我將一個硬盤比做學員家的一座房子,硬盤的分區比做房子里的每一間屋子,主人根據需要分配每間屋子的用途,這樣就理解了我的計算機里為什么有了C盤、D盤、E盤等分區。講到文件夾和目錄結構時,我將衣柜比做一個文件夾,衣柜里分層放著女主人四季的衣服,每一層就相當于一個這個衣柜的子文件夾。每個季節的衣服還會按內衣外衣等再分的一格格的,這就相當于每一層的子文件夾。由此一個樹型目錄結構就通俗的呈現出來。對于樹型目錄結構的理解,還用到父、子、孫這樣的輩份關系,則父目錄、子目錄的關系也迎刃而解。在整個講解過程中,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象的比喻,用學員的身邊事,讓學員輕松地接受了抽象的計算機術語。在練習對鍵盤和鼠標的操作時,用相應的練習軟件中的小游戲來指導他們的訓練,就把枯燥的指法練習變得有趣味,從而提高了學員們鼠標和鍵盤的操作能力。
3 突破教材,為學員解決實際問題
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性強,為充分調動學員們的學習積極性,我們以通俗化的方式,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打破教材章節,大膽進行教學設計。計算機對農村學員來說,最頭疼的問題是計算機的日常維護。機器一旦不好用或癱瘓,他們只能請人來維修,費時又費錢。對此,我在農村計算機信息技術開課就領導著學員們認識計算機,著重于各器件常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邊講解邊實物操作,易于學員們接受。比如在說到光驅時,講到它常見的一個問題是光驅倉門不能彈出,一般只需一根縫衣針,插入前面板的應急孔插動,就能將倉門彈出。因為好多學員家里的計算機也出過這個問題,不是找維修人員就是干脆放置不用。一講到這個問題,學員們聽的特別認真,當看到我只用一根針就把倉門彈出時,都會心的點頭微笑。農村學員們家里的計算機還常遇到一個問題,就是鍵盤使用時某些鍵不能按出字符或是出現其它字符。針對這一情況,我告訴他們,要注意日常的保潔,不要邊吃東西邊用鍵盤,掉在鍵盤上的垃圾要及時清理,同時演示了如何把掉落進去的垃圾清出。對于不能清出的還演示了如何拆開鍵盤清理并正確的組裝起來。學員們都覺得受益匪淺。對于這類簡單的維修維護操作,我都認真細心地進行了操作演示,為我們的學員很輕松地解決了很實際的問題,“計算機我們自己也能修”。我帶著這次課的內容和實驗機器去過好幾個教學點,都非常受歡迎。
4 以學員為中心,進行有層次教學
由于學員們的個體差異,本身計算機知識水平各不相同。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性,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計算機本身的可操作性為我們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條件。每次課,我都為學員們設計多種任務。其中最基本的任務是面向全體學員的,其它的任務則是學員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完成。例如在學習完用IE瀏覽器瀏覽網頁后,我布置了作業:(1)打開IE瀏覽器,瀏覽“衡水熱線”網站,找到“衡水三下鄉網”的鏈接并打開瀏覽相應內容。(2)在“衡水三下鄉網”的首頁,將視頻點播欄內的紅字復制,并保存在桌上為“視頻點播.txt”文件。將縣市區導航欄中的圖片保存在桌面,文件類型不變,文件名為“衡水地圖”。(3)將衡水熱線設為首頁。(4)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河北職教研究網,并將其收藏。其中第一題就是最基本的任務,其它的題目面向高層次的學員來操作。學員們在操作過程中,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我提倡學員協商互助,即有利于提高學習氣氛,更因此充分調動了先進學員學習主動性和后進學員的學習能動性,提升了學員們學習的成就感,使我的計算機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另外,我還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讓學員們能通過網絡來搜索相關學習資料,瀏覽資訊,網絡即時通訊,網上買賣。學員們越學越有興趣,越學越會應用。讓信息改變生活,讓信息帶動農村的經濟與文化發展。這便是我們農村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潘和平.如何上好農村計算機課[J].魅力中國,2011(20):209.
[2]王豐峰,石立博.河北省農村計算機知識普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對省內農村的調研為例[J].現代企業教育,2011(21):55.
[3]趙潔.如何上好計算機課[J].成才之路,2008(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