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認為作為一名教育者,其職責應該有“教”和“育”兩部分組成。“教”即古人所云“授業解惑”;“育”即古人所謂“傳道”。只不過,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傳道授業解惑”這一教師角色的職能又被賦予了新的要求。那就是教師的“教”和教師的“育”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在新課標要求下進行“傳道授業解惑”。
關鍵詞:新課標 教育者 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48-01
1 摸索探求適應新課標要求的“授業解惑”的方法
1.1 在教學情境中學習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
高二學習了《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要求學生背誦的詩文很多。有一次,我檢查學生背誦李白的《將進酒》,一名學生背誦時中途卡住了,我剛想說:“別緊張,坐下去再讀一讀,好嗎?”我的話還未出口,這名學生忽然說:“老師,我可以看一眼嗎?只一眼。”課堂內頓時爆發出一陣笑聲,學生的臉一片緋紅,我不假思索地告訴他:“好,說好了,只一眼喲!”這位學生飛快地拿起課本,略微看了一下,就順利地背完了余下的部分,課堂內響起了一片掌聲。我不失時機地又對學生們說:“誰再來背誦?當然,如果遇到不熟練的地方也可以偷看一眼。”嘩地一下,所有的學生都舉起了手,連平時難得舉手的幾名學生也舉起了手臂。
1.2 在教學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學智慧
本學期,組內進行同課異構的研討課,我選擇講授《荷塘月色》的第一課時。我的教學設計是從分析4、5兩段的景入手,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一些描寫的方法。其教學步驟是:
(1)導入新課:(導語)由單元簡介引出散文這種文的特點及鑒賞方法。
(2)欣賞4、5段課文朗讀錄音,旨在讓學生領略其中有美的意境。
(3)自由放聲朗讀這兩段,爭取讀出景的美感來。
(4)由學生范讀4段,學生同時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5)將學生分成4組,將課文中的句子與下面的句子進行比較鑒賞,并說明理由。
(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鑒賞出景物之美之外,還要了解一些描寫的手法,為以后鑒賞散文和是個打下鋪墊。)
(6)總結月下荷塘的特點。
(7)齊讀5段,選擇其中任意一種景物描寫加以鑒賞,即找出你追喜歡的一種景物描寫,并闡釋理由。(這一環節的設置意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鑒賞能力)
(8)學習5段的寫作方法—— 映襯法。(練習:用一段文字描寫一種心情,但不能直白表述,要通過他物加以反映)
但講完以后,組內各位老師一致認為我的教學設計未能體現新課程理念。為此,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摸索,探求。終于找到了一個比較適合我班學生又能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課堂教學,那就是“讀—賞—問—談”。表面上看與以前的教學模式沒有太大差別,其實不然。
這里的“讀”是學生粗讀,精讀,在老師一定問題引領下的細讀。比如,在教授《蘭亭集序》時,我這樣要求學生:一讀,讀準字音句讀,讀出意韻;二讀,讀出感情,找出情感變化的詞語;三讀,讀出自己的心得。經過,這三讀,課文內容學生能把握百分之四五十,在此基礎上再去翻譯課文理解課文就容易多了。
“賞”是學生在熟讀課文、大體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談自己從文本中讀到東西,可以是內容上的,可以是結構上的,也可以是手法上的。在這一壞節上,值得稱道的是,在學生談自己的讀到的或是理解到的東西時,其他學生還可以對其質疑并進而闡述自己的理由。在這一過程中雖是“賞”,其實又包含“質疑、討論”這樣的環節,由此,在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氛圍下,幾乎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比如,在學習《采薇》這篇課文時,在學生們完成“讀”這一環節后,當進入到“賞”這一步時,我問“讀完課文,你們都讀到了那些東西?”有一位同學回答說:我讀出了這篇文章表現了對戰爭的厭惡,比如文中“曰歸曰歸”“行道遲遲、我心傷悲”等句都有體現。緊接著另一位同學對此提出了疑問。她說:“文章應該是對‘君子’善于作戰的贊美,從‘一月三捷’這句話我可讀出。”接著,班級同學就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質疑,并且都找出了充分的文本論據,最終,得出了“文章是反映人民厭戰”這一主題思想。
“問”即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由學生提出自己不懂得地方,并由學生和老師進行探討解決。比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在通過“讀”和“賞”兩個環節的學習后,同學們對文本從手法到結構再到主題以及人物性格都以理解與掌握。本以為沒有多大問題的我,正想結束此文,不想一位學生突然去收問我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覺得劉蘭芝殉情這一情節不能反映她對愛情的忠貞,因為她已答應了婚事,只是當焦仲卿說到‘賀卿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時的一種賭氣的做法,正如她說‘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聽此生如是問,我首先一愣,而后立刻很高興的就此問題由學生討論,并最終將問題加以解決。
最后的“談”是指在解讀、賞析完文本之后,由學生談談自己這節課的收獲,可以多角度的。比如,在講完《離騷》,讓給學生談收獲時,有同學談到學完之后,要學習屈原忠君為國、志潔高雅、執著等精神品質,并聯系現實中學生現狀加以了拓展。
2 摸索探求適應新課標要求的“傳道”的方法
2.1 在語文教學中,堅持文道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既學會做人,又學會求知
對于具有豐富而生動德育教材學科的語文學科而言,堅持文道結合這一點尤為關鍵,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一定學習技巧的同時,爭取能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教育教學效果。如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讓學生感受詩人形象,體會詩人寬闊的胸懷,宏大的氣魄,堅定地信心,從而樹立遠大的抱負,以飽滿的生命力投身到學習知識的大潮中去,將來回報祖國。通過欣賞那生動、形象、貼切的語言,深刻領會祖國山河的壯美,激起人們對生命、人生的思考,使青少年不斷增強自身素質,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2.2 在語文教學中,注意激發,培養學生真摯情感,使之成為學生積極向上的動力
在德育過程中,動之以情,既是曉之以理的繼續,更是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基礎,因而使受教育者獲得真摯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是提高德育滲透效果的保證。語文學科那些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就是一塊塊的情感天地,我通過富有情感的教學,巧妙的教學手段,激發培養學生真摯情感,使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蘊含的真、善、美,從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積極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培養學生愛祖國、愛自然、愛生活的真摯情感,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陳尚達.高中語文新課改改什么[J].教育科學論壇,2011(3):17-19.
[2]王富仁.教師主體論:以中學語文教師為個案[J].中學語文教學,2008(4):13.
[3]劉麗梅.論新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學方法新思維[J].中國教育理論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