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歷史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在中學歷史教學災難教育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政治史、戰爭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教學中隱藏的災難教育素材,準確把握各個知識點的內涵,再進行災難教育素材的擴充,使歷史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和飽滿。
關鍵詞:挖掘 高中歷史教學 災難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52-01
人類社會經歷了無數次的災難才發展到今天,災難無情的“光顧”,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近年來,像印尼海嘯、汶川大地震、日本9.0大地震等,給國人帶來深深震撼的同時,也使人們開始反思災難教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通過歷史教學,努力使學生“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新課標》)。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災難教育,既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廣大中學歷史教師要樹立災難意識,在歷史教學中充分進行災難知識和技能的教育。
中學歷史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人教版普通高中歷史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必修內容分別為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選修內容包括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等四個模塊。在中學歷史教學災難教育中,歷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隱藏的災難教育素材,準確把握各個知識點的內涵,再進行災難教育素材的擴充,使歷史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和飽滿。
1 挖掘政治史教學中災難教育的素材
政治史的災難教育素材主要有:堯舜時期,洪水泛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前,連年發生自然災害,中國面臨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空前激化;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連日燒殺搶掠,北京城到處殘垣斷壁,尸骸枕籍;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實施“三光政策”,進行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在政治史教學中不僅要關注災難教育素材,更要針對素材進行深入分析和擴充。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由于日軍的殘酷“掃蕩”和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封鎖,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1941年至1942年,抗日根據地出現了嚴重困難的局面。為了堅持長期抗戰,奪取抗戰最后勝利,中共中央發出了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八路軍第三五九旅,于1941年春率先開赴南泥灣實行軍隊屯墾,經過3年的艱苦奮斗,在荒山上開辟了12萬多畝土地,把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隨后各敵后抗日根據地也都普遍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使根據地度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達到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目的,為堅持抗戰和爭取抗戰最后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2 挖掘戰爭史教學中災難教育的素材
數千年來,人類有記載的戰爭1.5萬余次,直接或間接地殺戮了35億人。僅在近100年間,全世界因戰爭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就超過5萬億美元。在歷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了解戰爭帶給我們的災難,諸如使百姓流離失所,土地荒蕪,經濟停滯,文化遺產化為炮灰,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同時也要了解到有很多戰爭的爆發跟災害的發生有直接聯系。在中國歷史上,從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大澤鄉起義到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期間發生了大大小小成百上千次的農民戰爭。導致大規模農民戰爭爆發的三大因素是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災害,其中自然災害使本已窮困潦倒的農民更加衣食無著,無以為生,他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終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戰爭。因此可以說,政治危機、經濟衰敗是導致農民戰爭的根本原因,而自然災害則是導致農民戰爭發生的直接導火索。
3 挖掘經濟史教學中災難教育的素材
經濟史的許多知識都與災難教育密切相關。筆者認為最典型的有:中國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大規模興修水利、治理黃河;1959年至1961年中國三年自然災害;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推行“以工代賑”政策;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在經濟史教學中,需要注重災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例如在講完歷史必修2第一課《發達的古代農業》和第四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后,要讓學生對我國古代農業有個清醒的認識:我國古代農業在本質上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其特點是既有獨立性和單一性,同時也是有著極其脆弱的一面。一旦外界的干擾力或破壞力如自然災害、封建剝削等超過其能夠承受的限度時,小農經濟的基礎被破壞,它便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致使農民流落失所,生產停滯不前,往往形成“十里無雞鳴,千里無人煙”的悲慘局面。
我國是一個多災害的國家,幾乎每年都會或多或少地發生洪災、旱災、地震、火災等災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經濟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對災難的經濟分析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說,我們可以分析災難的經濟根源,分析災難對經濟在各方面的影響,分析災難發生時社會經濟如何應對災難等,從而引導學生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充分認識減輕災害,實質上就是一種經濟發展,一旦災害發生,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更有利于經濟發展。
4 挖掘思想文化史教學中災難教育的素材
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也必然會引起思想、文化的發展。災難與文化的關系,一是文化對災難的反映,如文獻記載災難,二是災難對于文化的影響,如很多文化仍保留著災難的印記。與此同時,古今中外一些歷史人物對于災難而提出的救災思想和措施對當今也有著借鑒意義。
思想文化史中最突出的災難教育素材莫過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這就為君王行使皇帝的權威有了合法的根據,但同時又對君王的權威施加了某種限制:皇帝必須時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現,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他說:“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漢朝的皇帝和此后歷朝的皇帝,每逢天災時,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執政的表現,刻責自身,謀求改進。
歷史知識是一門綜合性的知識,有著得天獨厚的災難教育資源。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也要求中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故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災難教育,既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赫治清.中國古代災害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李小玲.淺議歷史教學中自然災害防災意識培養[J].現代教育科學:76-77.
[3]郁衛高.融自然災害意識教育于中學歷史教學中[J].新課程,20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