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一輪的課改浪潮中,教師起著關鍵性作用。故英語教師應從根本上轉變觀念,遵循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努力探索新的教法,力求學生能學以致用。
關鍵詞:教學觀念 交往互動 任務型教學 情感調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57-01
全球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洶涌澎湃,滌蕩著地球村的每一個角落。英語是一種作為對外交流橋梁的基礎語言,英語教師應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著重而實實在在地培養(yǎng)出學生綜運用語言的能力。
1 題目的提出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然而其仍舊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順應世界的潮流,20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始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面對一系列的課程改革,英語教師要轉變觀念,重新審視自己,確定自己在新課改下的角色定位。這次英語課改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紀的每一位高中畢業(yè)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語語言的素養(yǎng),也就是具備共同的語言能力基礎,使他們不論是升學還是就業(yè),都具有終身學習所必備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的交際的意思和能力。可以看出,英語教師再也不能用陳舊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來教學。教師只有認真審視自己的角色,才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才能充當新課改的主力軍。
為此,我國為了抓住機遇促發(fā)展,制定出了新英語課程應遵循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2)整體設計目標,體現(xiàn)靈活開放;(3)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4)采用活動途徑,倡導學生體驗;(5)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6)開發(fā)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
由此可以看出,英語教師必須進行一些迫在眉睫的轉變。
2 教學實施對策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關系著課程改革的成敗。故我們英語教師要使英語教育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就應堅決摒棄“穿新鞋,走老路(tread the old path in new shoes)”,革新許多陳舊的觀念和教法,積極探索與創(chuàng)新。
2.1 新課程重視教材內容的現(xiàn)代化、綜合化和開放性
為了能與之相適應,我們英語教師在積極參加新教材培訓的同時,還要努力學習和提高。一是不斷更新專業(yè)知識,緊跟時代步伐;二是拓展自己的綜合知識面,并貫穿課程內外;三是注重教學相長。
2.2 英語教師應大力更新教學觀念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根本途徑是教學。而教學改革的前提和關鍵是教學觀念的更新,因為它對教學活動起著指導和統(tǒng)帥的作用。為此,英語教師應著重轉變以下三個觀念:(1)轉變教材觀念。以前我們英語教師把英語課本當成了“圣經”,師生都游離于課程之外。現(xiàn)在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師生可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fā)。現(xiàn)在的英語課本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近似真實生活的素材,但它又畢竟是一種相對靜止的教材。而在實際的英語教學活動中,我們的教學對象和教學活動卻是動態(tài)的。故在教學時教師應對教材作適當調整,還應注重對教材外的一些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2)轉變教師觀和學生觀。在以往,教師是”主宰者”,教學成了教師的”單邊活動”,以教為中心,學圍著教轉,先教后學。而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圍繞學轉。師生成為一個平等的學習共同體,師生間交往互動,教學相長。(3)轉變教學過程觀。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重結論、輕過程,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lián)系,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這在我們英語科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2.3 充分尊重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多采用活動途徑
依據(jù)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教學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理性認識需來源于感性認識。心理學大師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同樣認為知識的發(fā)展是主客體在社會性的相互作用中而導致的結果。美國教育家杜威也倡導“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學”。為此,我們應堅持英語教學的實踐性原則,轉變過去太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的傾向,轉變過于機械操練的傾向,從而多采用活動途徑。使學生在生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愉快地學習和習得英語。
2.4 著力采用任務型教學,并注重對學生的情感調控
任務型教學是基于Krashen的“輸入與互動假設”,簡而言之: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任務型教學有較明確的語言學習目的,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加強其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雙邊或多邊的交互式交往活動中,學生易有成功體驗,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探求新的語言表達欲望。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轉變以前那種只埋頭于教內容、趕進度而忽視情感調控的情況。因為語言與情感態(tài)度有密切關系,它的重要功能就是促進隱含著情感態(tài)度的人際交往。情感態(tài)度對語言學習的結果也有著重要影響,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則更明顯。因為積極向上的情感、活潑開朗的個性有助于學生積極參加語言學習活動,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為此,教師應著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情感溝通渠道,并幫助學生克服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困難。
2.5 努力提高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素質
中學英語教學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隨著硬件環(huán)境的改善,我們發(fā)現(xiàn)硬件的改善是有形的、快速的和顯而易見的,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卻是緩慢的、隱形的、循序漸進的,而后者也是至關重要的。關注中學英語教育的軟環(huán)境就是要重視中學英語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因此,研究中學英語教師素質顯得極其重要。目前,國內英語教學理論的研究逐漸將重心移向學生,教學這一雙邊活動也越來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這一趨勢固然糾正了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語言創(chuàng)造力的傾向。但是,如果因此低估甚至忽視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那就又會走向另一誤區(qū),從而影響英語教學質量的真正提高,最終無法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任何時候,強調英語教師在整個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過分的。中學英語教師要想充分發(fā)揮一個“組織者”的作用,其個人素質仍是出色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
3 結語
總之,我們這些關系著英語新課改成敗關鍵的英語教師,應知難而上,努力加強自身的學習和提高,積極參加教研與交流,搞好以上一些轉變,早日成為一名新形勢下合格的英語教師。
參考文獻
[1]程曉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解讀[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4(3):4-9.
[2]王雪梅,康淑敏.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英語教師現(xiàn)狀調查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4):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