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育傳統(tǒng)是在歷代語文教育的演進中積淀并流傳下來的教育文化成果。它既有思想、理念層面的內(nèi)容,也包括原則和方法等操作層面的東西,我們對它既要有繼承又要有突破和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程 語文 教學觀 繼承 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59-01
歷史上,任何一場改革都是針對傳統(tǒng)而來,都是要革除傳統(tǒng)中不合時宜的東西,但改革又深深地植根于傳統(tǒng)。拋開傳統(tǒng),改革就無從談起。語文教育傳統(tǒng)是在歷代語文教育的演進中積淀并流傳下來的教育文化成果。它既有思想、理念層面的內(nèi)容,也包括原則和方法等操作層面的東西,我們對它既要有繼承又要有發(fā)展。
傳統(tǒng)語文教育中,哪些東西是需要我們繼承和發(fā)展的呢?
1 傳統(tǒng)語文學習的有效方法熟讀、背誦值得繼承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試問現(xiàn)在的學生讀了幾遍,老師又讀了幾遍?不聞書聲瑯瑯,但見題海漫漫。過去私塾先生讀起書來搖頭晃腦,是進入了文章的意境,體會到文章的妙處?!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作吟詩也會謅”“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觀念下,教學離不開讀這個根本要素,要學會在讀中有所體會,并品味其中所說的含義。
在教學實踐證明當中,沒有一種語文教學方法能達到熟讀背誦的效果。于漪老師說過:“語文教學要講求綜合效應”。寧鴻彬、錢夢龍、魏書生等語文教學改革家也主張引導學生:養(yǎng)成多讀多寫多積累多揣摩的良好習慣,要學好語文必先觀文。
學生誦讀(閱讀)方式方法可以作多種安排,如以掃除生難字障礙和初步感知為目的的初讀,按一定的節(jié)奏表達情感的情讀,以成誦為目的的熟讀,融入個人理解創(chuàng)造的個性讀,以交流表演激勵為目的的范讀、表演讀,以追求宏大場面效果和人人參與效益的集體讀,一讀一得的一遍讀,多讀一得的多遍讀。默讀方面,養(yǎng)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xiàn)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較熟練地運用閱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
2 識字寫字教學不能丟
識字寫字關系到漢語言的民族性,“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利用漢字形聲、象形、會意等特點識字,利用筆畫、筆順、偏旁部首、間架結構等指導寫字有助于學生認識漢字、漢語的自身規(guī)律;利用漢字感情色彩強烈的優(yōu)勢,有助于語感的培養(yǎng),加強感悟和情感體驗;利用漢語言文化沉淀豐厚的優(yōu)勢,有助于豐富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儲備。
“識字與寫字”是新課標五大學習板塊(目標)中的第一板塊,《課程標準》為了落實總目標關于美育方面的要求,注意通過識字寫字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第一學段提出“能按筆順規(guī)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從第二學段開始要求“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guī)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第三學段要求“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yōu)美”。第四學段要求“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guī)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新課程教材在每一篇課文后均設計“讀一讀、寫一寫”的活動,內(nèi)容是課文最關鍵的生難字詞,掌握了這部分,從閱讀上看甚至還可以帶起全篇,但這一活動往往被教師忽略。俗話說得好,“一手好字是一個人的招牌”,鍵盤時代的寫字顯得尤其重要。
3 因材施教不能丟
因材施教的傳統(tǒng)理解是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法。孟子說“教亦多術”?!熬又越陶呶澹河腥鐣r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愛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盡心上》)對學生,有的應及時點化,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fā)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入門者可以間接地進行教育,甚至拒絕教誨的,足以成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種教導之法。孟子的這一理論和現(xiàn)代的多元智能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材施教還可發(fā)展理解為對教材的處理。不同教材取不同教法,不求某種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如文言教學,突出虛詞、句式的積累、熟讀成誦,詩歌重朗誦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可多誦,可組織詩歌朗誦會,小說重默讀、速讀,快速捕捉重要信息。又如合作、探究,講求基礎性、必要性,不是大的學習任務,個人可完成,不必合作,沒有準備好自己的見解不進入合作,沒有探究的必要就不必探究。
4 “啟發(fā)”教學不能丟
啟發(fā)教學是中國的傳家寶,核心是“啟發(fā)誘導,有求乃應”??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朱熹解釋說,憤者,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啟,是開啟意思;悱者,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發(fā),是達其辭的意思。意思是說,教師在學生沒有“求通”、沒有“欲言”,不能“以三隅反”的情況下就不說什么。啟發(fā)式教學的核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孔子認為要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必須了解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他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做不失人、不失言的智者,使學生聞一知二,聞一知十,既能主動地獲取知識,又能發(fā)展思維能力,關鍵是在設計課堂教學主問題上下功夫。用孔企平教授的話說就是要設計“大步提問”的問題,一個主問題能管較長一段時間,在學生對問題有一定認識且形成書面結論后,在生生互動仍覺得不夠完善后教師再參與討論,適時點撥。
總之,社會是發(fā)展的,人類語言也是不斷發(fā)展的,語文教學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有其發(fā)展的前途?!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才會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使語文教學與時俱進。因此我們在繼承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原則的同時,還要創(chuàng)新課堂的主體性、開放性、挑戰(zhàn)性等等;在繼承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更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學生特點創(chuàng)設諸如問題探究式、情境陶冶式、自學輔導式、互動交往式等教學模式在對古今中外各類教學模式的借鑒、組合及巧妙運用的過程之中,從而達到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愛卿.學與教的歷史軌跡[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2]全國中語會,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5.
[3]秦訓剛.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