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教育事業對高中階段的課程改革,提升高中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特別是高中語文課堂,如何保障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高中教學比較關注的問題,因此,在教師的帶領下應促進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培養良好的感覺,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本文通過對高中語文課堂進行研究,探討培養良好感覺的途徑。
關鍵詞:語文課堂 良好感覺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72-01
我國高中語文課堂因其處在升學的特殊時期,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比較枯燥,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降低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力,為此通過語文教學課堂提升學生在教與學中的主導地位,調動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動性,主要以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的感覺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多項感覺的培養。
1 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我國高中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古詩、散文、名著節選、文言文等知識點的學習,語文課堂的教學結構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通過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生的興趣感覺,是保障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如何培養學生對知識點的興趣,成為語文課堂中的重點問題,例如:教師在進行《再別康橋》教學時,為培養學生的興趣感覺,首先簡單介紹再別康橋與作者徐志摩的背景,徐志摩是三次光臨倫敦劍橋大學時,創作的《再別康橋》,此詩傳遞著詩人淡淡的離別思緒,當前的康橋曾給予作者眾多美好的時光,在康橋詩人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邂逅了那美麗的女子,通過簡介吸引學生的興趣;然后為學生播放《再別康橋》的詩朗誦,情感是可以在朗誦中表達出來的,而高中生對朗誦傳遞的情感也是非常容易接受的,因為朗誦是以動態的方式將詩歌中的情感用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是讓學生面對白紙黑字的課本;最后教師可以提問的方式,將《再別康橋》詩歌中的知識點傳遞給學生,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輕松的結束一堂語文課;例如教師在講解《滕王閣序》時,要以滕王閣的宏偉壯觀作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出發點,滕王閣與當時的岳陽樓、黃鶴樓、蓬萊閣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當時的滕王閣“上出重霄,下臨無地”,氣勢如此磅礴,讓學生感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情景,借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興趣感覺。
2 培養學生語文課堂想象的能力
想象力是學生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感覺,缺乏想象力的語文課堂就像是課堂中失去了靈魂,即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再好,也無法保障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語文課堂中要培養學生想象的感覺,例如教師在閱讀鑒賞模塊講解《荷塘月色》時,要著重對荷塘、月色的美景進行描述,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葉子、婀娜多姿的荷花,在月色的渲染下,顯得格外迷人,作者在描繪荷花時,將其比喻成美人,其羞澀、動人的姿態是一幅獨具美感的畫面,微風襲來,促使畫面呈現活靈活現的場景,多么美妙的月色,多么美妙的荷塘,在作者的妙筆下生出朵朵荷花,帶動學生對荷塘月色的想象,促進學生萌生一種喜愛的感覺,而這種喜愛的感覺恰好可以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降低了散文學習的難度;例如教師在講解《林黛玉進賈府》時,首先要將紅樓夢的大概意思為學生講解一下,以便為學生創造一個想象的背景,其人物關系的復雜更是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想象感覺,如此才可在掌握名著學習的基礎上,對語文學習產生感情,在黛玉初進賈府之時,正當賈府處于鼎盛時期,無處不在傳遞著一種貴族的氣息,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自己定位成賈府中的人物,體會名著中對人物的細致處理,想象當時黛玉進賈府時,在賈府復雜關系的影響下,人物的所思所感,以此提高學生對名著章節學習的想象力。
3 培養學生耐心傾聽的感覺
培養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耐心傾聽的感覺,不僅可以保障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同時學生耐心傾聽的感覺也是想象感覺與興趣感覺培養的基礎,只有通過學生耐心的傾聽,才可培養其內心對語文課堂的興趣以及對語文知識的想象,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應培養學生耐心傾聽的感覺,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時,因其是一篇法國哲理性的文章,教師不能采用中國語文課堂的思想進行講解,如此不僅降低了文章中的哲學性,更是讓學生無法體會法國文章的內涵,法國哲學文章與中國文章是不同的,其是用普通的葦草比喻人類偉大的思想,在渺小與偉大的事物中確實存在相似的地方,用感嘆和極其樸實的文字敘述了不平凡的思想,此類型課文的講解,教師可利用文字性敘述為主,但是在敘述的過程中應穿插比較有吸引力的地方,以此保證學生處于有效傾聽的狀態,如可穿插作者帕斯卡爾在法國的社會地位、其寫作的目的以及當時宗教的限制下法國社會的狀態,使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感受法國當時的社會統治以及課文中傳遞的思想;教師在講解屈原《離騷》時,首先將語文課堂定位在戰國時期,為學生講述當時的屈原正處于楚王昏庸統治以及小人猖狂把持朝政的時期,其不僅無奈,而且非常無助,自己被小人的讒言所害卻無法為自己的清白解釋,于是才有了“舉世渾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思想,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感受當時我國古代社會如流水般的動蕩,朝堂的更替葬送了多少愛國志士,即使屈原不甘心,也無法改變現實的命運,更無法改變社會的發展,只能以死明志,所以屈原才會在汩羅江懷石自殺,當教師在把《離騷》以及屈原任務生平詳細描述后,在學生傾聽感覺培養之際,在深入講解《離騷》,會讓學生在氛圍中學習,在感受中傾聽,將被動的課堂轉化為知識主動的吸收,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語文課堂的學習效率。
4 結語
高中語文課堂知識的學習是比較特殊的,一方面其包含了文學的色彩;另一方面其著實存在部分枯燥的知識點需要記憶。我國高中生對語文學生的感覺是比較復雜的,因此培養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感覺,促進其學習興趣的產生,不僅可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水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感覺良好的狀態下學習到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1]焦紅梅.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幾個問題[J].北京成人教育,2011(7).
[2]羅曉明.打破尷尬塑造高中語文課堂魅力[J].當代教育論壇,2010(8).
[3]李嵐.試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實施[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4(2).
[4]黃亞玲.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三個關系[J].現代技能開發,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