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低年級學生搜集語文學習資料的能力,既是學生積累性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語文教師的一大重要任務。教師要依托教材,從中挖掘資料搜集的鏈接點,還要引導學生拓展視野,留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培養學生形成認真觀察、留心搜集的好習慣,為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資料搜集 挖掘教材 觀察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79-01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對學生始有“習作”要求。因此,很多老師認為,培養小學生搜集語文學習資料—— 尤其是作文素材的能力,即應從此開始。翻閱相關研究,亦大多持此觀點。但研讀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階段目標”下“閱讀”條內,即有“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的相關規定。與此相適應,語文教材(人教版)內亦設有相關的欄目,如一年級下冊始有“日積月累”、二年級下冊始有“寬帶網”等。這充分說明,搜集語文學習資料,培養小學生“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低年級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即應開始。結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教學要求,這種能力培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
1 依托教材,挖掘教材中資料搜集的鏈接點
教材是學生語文學習最主要的依據。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指導學生學習教材中載有的知識外,還應根據學生的興奮點與閱讀需求,指導學生以教材為依據,適當延伸與拓展相關的知識,作為學生課內語文學習的必要補充。這種“補充”,既可以從小處著眼,如:字詞的認識、書寫與釋義等,也可以從大處下手,如所學單元的主題與課文的背景、作者等。概括地說,可涵蓋以下幾方面內容。
1.1 學生感興趣的字詞
學生的語文學習,首先是識字與詞匯的學習。由于某種原因,學生可能會對文章中的某個字或詞匯感興趣。這時,教師要抓住時機,馬上抽出時間,借力學生的興奮點展開對該字詞的學習,以提高學習效果。雖然這可能會超出教學任務的范疇,但從學生的知識積累與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來說,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學習古詩《贈劉景文》時,有學生插話,“爸爸說,蘇軾就是一根姓蘇的木頭”,引起學生大笑并使部分學生生疑,“蘇軾是一個人,怎么會是‘一根木頭’呢”。顯然,這名學生的話與“軾”字的含義有關。教師馬上指導學生查閱字典,求解“軾”字本意,既使學生認識了這個字及其寫法,又了解了其含義,起到了雙重效果。
1.2 文章作者與相關知識點
很多時候,了解文章的作者是很有必要的。文章是作者的心聲。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環境、時代背景、身世經歷等,有助于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正確含義與感情。這種知識鏈接,可由學生自主進行,亦可由教師補充,或二者結合進行。如前述學生說蘇軾的話一例。顯然,事先這名學生有過與父母關于“蘇軾”的交流,教師讓他把知道的相關知識,面對全體同學作必要的展示并進行適度補充,對其他學生來說,這是新知識的普及;對這名學生來說,這是表述能力的鍛煉,彼此受益。
1.3 與單元主題或課文主題相鏈接
為便于學生對相關語文知識的學習,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以專題的形式組織單元呈現,組成該單元的每一篇文章又有自己的分主題。如二年級上冊“識字1”單元,即以“秋天的景象真美”為主題,生字與課文則將其具體化。學習該單元時,教師即可指導學生閱讀一些有關描寫秋天的美麗景象的文章,既增加學生閱讀量,強化知識積累,還會觸發、豐富學生的心理體驗,深化對課本單元主題的感悟。
1.4 其他擴展性鏈接
這樣的知識鏈接的范疇,應該是非常廣泛的,既可與所學知識點緊密相聯,也可僅僅是相關而已。如學習完《看雪》一文后,以學生的知識儲備水平,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么在我國臺灣省看不到雪,老師可以鼓勵他們通過多種方式,自己去尋找答案;又如在學習完《坐井觀天》一文后,可以引導學生搜集并講述其他“好玩”的成語故事。
2 拓展視野,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
觀察力的培養尤為重要,三年級語文教材(人教版)上冊第四單元的主題即是“留心觀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觀察自然萬物,以作必要的語文知識的搜集與積累,是非常重要的。
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引導其充分觀察生活,可大大方便識字教學,提高學生識字積累。例如,一年級新生入學,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將自己的名字工工整整地寫在漂亮的卡通小卡片上,粘貼在自己桌位的統一位置—— 左上角,進而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隨時進行觀看,會方便學生記住很多生字。再如,可引導學生觀察一切寫有漢字的物品,具體如:課程表、教室標牌、小花壇內植物銘牌、大街上廣告牌、電視字幕、食品包裝袋、說明書、圖片等,并可進行識字比賽等活動交流,均可促進學生識字學習的積極性、成就感與識字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搜集能力的提高是很自然的事情。
“事事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還可為學生的寫話及以后的習作練習提供必要而充分的寫作素材。無論是低年級學生的寫話練習,還是中高年級的習作練習中,均有相當多的學生感覺到無話可說、無字可寫、無事可敘,其原因即在于缺乏對生活的留心與觀察。畢竟,寫作源于生活。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首先是學生最熟悉的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其次是自然萬物。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觀察事物多停留于表面且易片面的特點,更不會在觀察中有意識的進行必要的比較,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觀察給予必要的方法指導。如:觀察一種游戲,其具體的過程是什么,先怎樣做,后怎樣做,要注意其順序;觀察一種植物的花朵,花朵的大小、顏色,花瓣的數量、形狀,等等。對變化的事物,要連續觀察;對靜止的事物,要全面觀察;對相關的事物,要比較觀察;等等。
3 結論
總之,在積累性學習的目標下,培養低年級學生搜集語文學習資料的能力是一個逐漸積累并提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來自于教師的方法指導,固然非常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學生資料搜集習慣的養成。唯有培養學生養成隨時搜集資料的良好習慣,才會為后面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助力他們在學業上越飛越高。
參考文獻
[1]劉桂清.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搜集作文素材的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2(35).
[2]陳慧英.依托教材,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EB/OL].人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