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要緊緊把握住小學生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認知特點,教學過程中多教師該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從具體語境中闡發知識、增強學習的互動性、在學習中融入情感教育、引入多樣化的評價機制等方式來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 情境 互動 情感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93-01
小學生的年齡階段普遍處于7~11、12歲,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將這一階段定義為具體運算階段,并且他指出,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維,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換言之,這意味著這一階段的兒童在意識中已經持有面積、長度等基本概念。顯然,從小學數學教科書來看,我國小學教育顯然是針對小學生作為兒童的基本數學視域而編著。教科書內容主要包括簡單的數學運算、幾何圖形基本知識等等。雖然這一教學內容和課程的設定無疑是緊緊圍繞了學齡階段兒童的心理、認知特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但是,當前仍然存在不少小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灌輸等現象,這些現狀不僅影響著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更為重要的是,數學作為塑造一個人邏輯思維的決定性因素,作為培養一個人抽象理性的重要工具,這種小學數學“低迷”的現象會影響一個學生未來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結合我國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筆者認為,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其學習質量和水平,教師應尤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從具體語境闡發知識
知識并不是僵化的、遠離生活情境的知識,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誘導性的通過構建具體語境闡發知識,以此提升其學習興趣,加深學習印象,更重要的—— 使他們明白知識本身是蘊藏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細節當中,加強其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學習數學、思考數學問題的主動性,這尤為重要。而且,數學本身乃是抽離原理的呈現,它不像語文、地理等學科,很大程度上具有直觀性,讓學生易于將其與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件、物件、生存經驗結合起來,所以在教授上有很大難度,尤其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更容易顯得“枯燥”。針對此,應該把數學知識轉化為活生生的、具體可感的知識。這里首要的方法就是構建學習語境。構建學習語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教師在講授幾何基礎知識時,涉及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時,可聯系到教室這個具體的場景中,引導學生去觀察教室中的桌椅、文具等,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再總結出這些圖形的一系列特點,達到“認識—— 鞏固—— 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取舉例子、適當使用教學道具等方法來創設情境。這既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還能引導學生主動地思考和探究問題。
2 增強學習的互動性,積極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在任何學習進程當中,學習的主體都不是一個孤立的、隔絕的主體。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它本質上屬于交往行為,也即是通過體察、認識、探究前人在歷史沉淀中的知識,或是前人就某一具體問題的闡發—— 而與前人的對話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因為心智不夠成熟,很難自主的、自律地進入到這一對話當。自然,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具體說來,教師在課堂上的互動,就是以第三者(誘導者)的身份使學生進入到這種對話式的學習中。在交往中的學習會加強學生學習知識的印象,加深學生對具體問題的理解,強化學生對某一特定問題的記憶。最重要的是,能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另外一方面,由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的黃金時間通常在前20分鐘,這就要求作為教師,不僅要運用好這一黃金時間來講授知識,傳授技能,更要極大地利用剩余時間來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其學習潛力。這一點可以借鑒西方一些優秀的課堂模式,如有的課堂的最后15分鐘由學生進行討論或提問。
3 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
從本質上而言,情感教育屬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的維度。但事實上,它一樣可以融入到小學教育當中,讓知識教育和人格教育水乳交融。尤其在當下中國語境,長期以來,家長和學校對學生成績追求過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過多關注學生的認知因素,情感教育缺席。事實上,尤其對于數學這樣略顯抽象的學科,情感教育的缺乏更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除了專業素質外,還需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融入情感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首先在于要培養小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熱愛。只有學生對老師產生了信任,才會愿意去聽老師傳授的知識,與老師進行溝通、互動,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進行學習。這里,教師本身要轉變教育觀念,拋棄以“監護者”自居的陳舊心態,而努力通過真誠交往,與同學建立以地位平等為基礎的友好關系。另外一方面,教師還應該努力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成就感。例如,在進行幾何圖形面積計算時,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剪裁、拼接、移位、測量等方式來自己得出答案,從而增強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也益于學生增進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
4 引入多樣化的課程評價機制
我國新課程評價改革中對學生評價改革重點在于: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重視采用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換言之,即改變長期以來的以考試成績作為學生評價標準的唯一手段,而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將考試和其他的評價方法結合起來,全面了解學生的發展狀況。這一改革也就是將學生評價體系的量化標準與柔性標準結合起來,多層次、多方面、多維度地對學生情況進行考察,這本質上是一種更全面、更客觀的綜合性考察。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課程評價也不應僅限于考試成績。結合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積極建立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動手操作能力、課堂剩余時間的交流情況、平時作業情況等等,都可以考慮納入課程評價中。因為,可能一些學生學習潛力很大、知識掌握程度也很高,但因考試失誤而成績落后,而這一成績排名很可能影響到其學習積極性。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必通過多樣的評價方式,使對學生的評估結果更為客觀,以達到減輕小學生的考試壓力、真正提高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麗娟.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J].教育教學論壇,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