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學評價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發展和發現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初中的歷史課堂中更應針對學生的成長,做出多元化的評價。教師應當充分的認識到對學生教學評價時要以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為主,要找出真正適合學生評價的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課堂討論 實踐活動 評價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217-01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大部分學生喜歡歷史,卻不喜歡歷史課。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歷史這門枯燥乏味的這門課程?那么就需要教師如何積極有效的進行評價方式。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體會談三個方法。
1 課堂討論評價法
通過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既加深了對問題的深刻理解,從中得出自己的觀點,又鍛煉提高了學生對問題的判斷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一場成功的討論使學生受益匪淺。例如:我在講授《改革開放》一課時,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根據自己家庭生活發生的各種變化,來談談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變化和提高。學生們盡情發言,有的說自己家里買了電腦,有的說買了汽車,有的還說住上了新樓,通過學生們的討論,總結出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實行,使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學生們發言的過程中,我及時給予評價如“發言積極,希望在今后能在語言組織上更有條理”“說的很好,能結合黨的方針政策來分析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等等。通過經常性的課堂討論的設置,我發現學生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更愛上歷史課了。
2 實踐活動評價法
實踐活動評價法是根據認真研究評價后做出的一個評判。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要根據所學的內容、特點以及教學條件,開展學生自主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學生要利用所學的與歷史有關的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具有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問題的思路、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水平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方面進行評價,這樣做不僅對學生提高歷史興趣有所幫助,還能提高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春秋戰國這段歷史后,我們開展了:“自編、自畫、自演東周歷史小故事”的活動。具體過程如下。
(1)評價目標:評價學生對春秋戰國基本史實的掌握和理解情況,以及用多種方法收集歷史信息和用多種方式表達歷史事件的能力。
(2)評價準備。
①教師指導全班學生收集和整理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小故事,然后列出目錄。
②根據興趣和個人特點,學生分為寫作組、繪畫組、表演組,分別進行創作,每組選出組長。
③每一組民主選出代表本組最高水平的作品(自撰小故事、繪畫作品、劇本等),準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④選出1名主持人及4名評委。評委要求知識面廣,在同學中有一定威信,評分公正。
(3)評價過程。
①上課前布置教室,在黑板上寫上活動主題:我編、我畫、我演東周歷史小故事。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請出3位組長簡介本組各成員對這次活動的準備情況,共約5 min。
②每組各用6~8 min的時間展示本組的作品。故事組的代表生動地講述故事;繪畫組的代表展出、介紹他們的繪畫作品;表演組則演出歷史小短劇。
③主持人公布評分標準:準備情況(2分);展示內容(4分);語言表達情況(2分);組內的團結協作(1分);投入活動的態度(1分)。
④學生集體評價:評委根據評分標準選出表現最佳小組,公布成績。
(4)評價總結:教師小結,指出不足,表揚突出者。
(5)反饋。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紛繁,諸侯爭霸、七雄并立,但學生很感興趣,在課外也看過不少相關的故事。這次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去展示自己的特長和掌握課外知識。通過講故事、介紹繪畫作品、表演小短劇,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寫故事與劇本,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及寫作能力得以提高;評選最佳小組活動,使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加強;評委的評價事物能力得到鍛煉。所以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3 學生、家長、教師多元評價法
受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用考試成績判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持續不斷的用分數和排隊來評價學生學習的優劣。這種評價模式忽視了對學生情感、人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綜合素質的考查。會逐漸消磨掉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越來越不自信,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學生、家長、教師多元評價的方法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學生,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如讓學生自己從學習態度、課前預習、課堂學習、作業反饋、、實踐能力等方面評價自己,可以讓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上的“閃光點”,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獲取走向成功的動力;讓學習小組評價學生,可以讓學生發現對方的優缺點,增加學生彼此之間的信任和友誼,既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又起到了相互督促、相互學習的作用;家長也可以根據子女在家學習的情況對孩子進行評價,如作業是否保質保量的完成、是否做到課前預習、是否有自覺自律的學習安排,這樣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給予支持和幫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平日的課堂學習、課外活動表現和學習效果給予評價,可以給予學生奮發向上、不斷進步的動力。不難想象,同學之間互相信任、勉勵的評語,家長對子女欣賞的眼光,教師對學生激勵性的話語,如“你敢于發言,有膽量了!你的表現很出色,老師特別欣賞你!繼續努力,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你一定能夠展翅高飛!”這樣的評價沒有分數高低,沒有等級界定,只有老師的激勵和肯定,無疑會化作巨大的力量鼓舞學生發奮努力,健康成長。
4 結語
總之,在歷史教學評價活動中,應“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綜合運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對歷史教學效果作出科學的解釋。使學生從評價中看到自己學習上的閃光點,從而增強自信心,并通過學習效果的收獲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動力,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歷史學習以及各種活動中來,以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34.
[2]丁雪松,籍申予.鼓勵的結果[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4(28):33.
[3]高淑文.有感于“明天的太陽,照得更晴朗一些”[J].山西教育:綜合版,2004(7):34.